<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三明新聞
    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上月底,中辦國辦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鄉村建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

    仲夏時節,萬木蔥蘢。20日,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會議在三明市召開。參會代表走進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實地考察三明鄉村建設推進情況。其間,三明“156”鄉村建設機制受到不少參會代表的關注。

    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三明探索創新“156”鄉村建設機制,即堅持“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實施5項機制,培育創建6種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提升,促進鄉村迸發新活力。

    微改造 原生態

    雨后,金溪水面薄霧氤氳,青山霧氣繚繞。走進常口村,干凈整潔的農房錯落有致,常上湖沿岸、常興湖步道上村民漫步。初到常口村,不少人都會對這個充滿綠意的美麗村莊留下深刻印象。

    誰能想到,曾經的常口村卻是一個“三無村”。20世紀90年代,常口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盞路燈,村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窮怕了的村民還想過“賣山”。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指引,讓村民作出了正確決定。村子不搞大拆大建,不改變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和地理脈絡,形成了村中有園、園中有水、水中有花的園林式村莊。”時任常口村黨支部書記、現任高唐鎮副鎮長的張林順說。

    步入擂茶文化街,沿街農房前花圃鮮花盛放,屋后石桌石凳供村民放松。在邱彩立家的庭院,復古擂茶器具陳列其中,游客可現場體驗擂茶制作工藝;走進孫桂英家的庭院,“一山一水一池一木”的布局,讓自然風光與人居環境完美融合……

    這些都是常口村“微改造”的成果。常口村結合鄉土特色改造提升村莊風貌,以小投入在村民房前屋后打造花圃、花箱、涼亭等景觀。今年初以來,高唐鎮投入30萬元,在常口村改造提升6家“美麗庭院”示范戶,以此帶動更多村民改善村莊環境。

    常口村的“蝶變”是三明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針對鄉村建設“同質化、城市化”“大拆大建”等問題,三明堅持“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著力打造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重整治 環境好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入,廣袤鄉村演繹精彩蝶變。讓常口村村民孫桂英記憶猶新的是前幾年的廁所改造。“以前都是旱廁,建在房屋外,一頭連著豬圈。如今,常口村每家每戶都配備了可沖水衛生間。”

    這些年,常口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現在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村里開展垃圾分類試點,鋪設柏油馬路,加強農村風貌管控,完成房屋立面改造100幢,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張林順說,常口還大力推廣以氣代柴,安裝太陽能路燈,促進節能減排。

    除了夯實農村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常口村還在提高村級公共服務能力上下功夫。

    完善黨群服務中心、老人活動中心和村衛生所,建設標準游泳池、初心書屋、兒童戶外公園、議事涼亭……村民的日常活動都可以在這些公共活動場所得到滿足。“在常口生活,跟城里一樣舒服。”如今,邱彩立幸福得不愿進城。

    像邱彩立一樣幸福感得到巨大提升的三明市市民不在少數,這離不開三明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形成“一把手”推進、規劃先導、農房建設管控、共建共享、黨建引領5個長效機制,推進農村邁向現代化。

    為解決“九龍治水”問題,三明建立健全“一把手”工作推進機制,配套建立“1+X”協商和聯席機制,有效保障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針對“多規沖突”問題,三明注重編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使發展有遵循,建設有抓手;針對“有新房沒新村”難題,三明建立健全“兩統籌、兩統管”農房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創新推行縣鄉村三級“房長制”,全面提升農村風貌管控水平……

    有特色 留鄉愁

    距離三明市區僅10公里的三元區小蕉村,溪水繞村,水車慢轉。寬敞的石板道兩側鮮花綻放,與環抱村莊的綠樹相映成趣。而在10多年前,小蕉村和很多村莊一樣,設施老舊,道路泥濘。

    轉變始于2011年。小蕉村以“保持原生態鄉土氣息山地自然村落”為設計理念,明確“城郊型農村”定位,通過村企合力規劃設計“蕉嶺古街”,兼顧“城”的品質、“鄉”的氣息,打造城郊鄉村生活綜合體。

    現在,小蕉村每年吸引30批次創客、藝術家等群體來村里學習、創作,吸引游客2.1萬人次。

    小蕉村是三明建設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的典型代表。面對千差萬別的村莊實際,三明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對全市1736個村莊分類規劃,培育創建文化傳承型、產業融合型、休閑旅游型、生態保護型、整村遷建型、保護開發型等6種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俞邦村,依托“沙縣小吃第一村”品牌優勢,全力打造產業融合型美麗鄉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憑借39座明清典型古建筑,打造蔡氏名人館和研學教育基地,建設文化傳承型美麗鄉村……因地制宜,讓鄉村留住鄉愁,更富魅力。

    一個理念、五項機制、六種模式,三明正讓“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有活力、有福祉”的鄉村圖景躍進現實。

    本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賴虹敏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華福證券赴閩侯林祥謙紀念館開展五四青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湾仔区| 遂溪县| 封丘县| 邵阳县| 民乐县| 西平县| 兴国县| 资阳市| 邢台市| 乌鲁木齐市| 五大连池市| 郎溪县| 花莲县| 广南县| 白城市| 泽普县| 赣州市| 晋中市| 上饶县| 西林县| 黄陵县| 澎湖县| 布尔津县| 和林格尔县| 都兰县| 海原县| 娄底市| 扎赉特旗| 馆陶县| 遂平县| 吉隆县| 伊川县| 恩平市| 阿坝| 达尔| 邮箱| 习水县| 乡城县| 鹤庆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