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莆田新聞
    分享

    東南網8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付麗寧)深夜11點,山風卷著潮氣撲面而來。林珊挺著孕肚,站在泥濘的田埂上,不遠處稻田里,丈夫蔣呂洲正跟著收割機來回跑,眼里布滿血絲,連抬手擦汗的動作都透著疲憊。

    這是去年9月29日,仙游縣鐘山鎮朗橋村一場與臺風賽跑的搶收。“家里好不容易供你上了大學,為什么你還要回到農村刨地?”父親的聲音又在林珊耳畔響起。

    轉機出現在今年。林珊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扭虧為盈,生態水稻供不應求,優質羊肚菌熱銷大賣,油菜花海成了網紅打卡地。“我們想做一個生態農旅標桿農場,讓更多人看到,鄉村可以很生態,也可以很現代。”林珊給出答案。

    回到大山:一場理想主義的逆行

    故事要從2015年高考志愿填報說起。當填報欄里“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幾個字跳出來時,來自仙游偏遠山村的林珊,突然想起高中地理課上的宣傳片:海南大學生返鄉創業,把貧瘠土地種成了希望的模樣。“鄉村是青年實現理想最廣闊的天地”,這個念頭在她心里扎了根。

    命運的齒輪從林珊踏入福建農林大學那天開始轉動。溫鐵軍、邱建生等恩師點亮了她的理想:鼓勵她創辦“滿天星愛故鄉協會”,帶領同學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鄉村中感受“被需要”的價值感。一次次下鄉調研,讓她看清青年扎根鄉土的時代分量。7年本碩時光浸滿“鄉土味”,成了她日后回鄉的“第一動力”。

    2022年8月,仙游縣與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剛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林珊作為本地學子毅然加入。在“往城里擠”的就業大軍里,她成了“逆行者”。

    父母的反對像潮水般涌來。當初選專業就拗了幾年,他們實在不能理解,家里好不容易培養走出大山的大學生,為什么還要回來?對此,林珊沒多解釋,她只想做給父母看。

    田間實驗:用專業解鎖鄉村振興密碼

    帶著7年學識與鄉土情結,林珊的“田野實踐”很快鋪展開來。研究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用專業知識破解鄉村振興的一個個難題。

    不論刮風下雨,只要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團隊前來仙游服務,林珊都爭著陪同學習。3年時間,他們在仙游北部山區梯田試種再生稻和冬季作物,提高梯田的產出;在度尾鎮開展數十場田間課堂,攻克文旦柚裂果難題;在園莊鎮開展非遺貢茶研究,采用茶樹種質擴繁和扦插育苗技術,建立仙游貢茶種質繁育基地;每年培訓8000人次,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在研究院指導下逐步成長起來,帶動仙游北部山區農特產品銷售超100萬元……

    讓林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名村民握著她的手說:“小林老師,你們的發酵床養雞技術真管用,雞舍一點味道都沒有,鄰居再也不來和我吵架了。”這項技術讓家禽糞便就地分解,堆肥后變成果蔬肥料,既解決了農村養殖污染問題,又化解了鄰里糾紛。截至去年8月,該技術已在仙游縣3個鄉鎮建設24個試點。今年,鄉村振興研究院啟動“林下酵養計劃”,將建設5個林下發酵床養殖示范點,探索林下生態養殖路子。

    更亮眼的是林珊設計的“需求+”三下鄉計劃。“鄉村有需求,高校來答題”,兩年來,該計劃組織427名大學生進駐34個村,開展為期15天的定制式實踐,給當地帶來超200萬元的效益。

    游洋鎮五星村擁有詩詞文化歷史傳承,村里現有100多名詩詞愛好者,還成立了“五星詩社”。“13名美院學生頂著風雨,給我們畫了10幅200多平方米的山水墻繪。”五星村黨支部書記陳加樹對“需求+”三下鄉計劃贊不絕口,“文化上墻,詩畫合璧,這才是我們村的精氣神!”

    轉變看得見。林珊的母親搬來行李,辭職來山里幫她做飯、帶孩子,支持她安心干大膽干:“這兩年你為家鄉做了很多事,我們都看在眼里,為你感到自豪。”

    “我是最幸福的返鄉青年!”林珊抱著7個月大的寶寶,拉著丈夫的手笑。丈夫蔣呂洲是福建農林大學校友,被她“拐”到研究院,負責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全家的支持,成了她最堅強的后盾。

    向山而行:在挫折中澆灌生態農場夢

    “都說農業是最難做的,為何我們還要走上這條最艱難的創業之路?因為我們想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做出心中理想的生態農場,探索出一條生態農業振興之路。”

    在鄉村振興研究院工作兩年,林珊對農業人的辛酸感同身受。“你們這些大學生,沒種過地,哪懂我們農民的苦。”2023年7月,一名農場主遭遇臺風后的話,像石頭一樣砸在林珊心頭。

    如果當代青年不躬身入局,摸到農業振興的癥結,帶頭做出一個樣板,又怎能帶動更多農民走生態農業之路?2024年3月,林珊夫婦和3名伙伴成立仙游縣干得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200畝土地創辦“向山農場”,向著生態農旅創業之路攀登。

    可創業的甜還沒嘗著,苦就鋪天蓋地來了。7月臺風“格美”過境,百畝水稻倒伏一半;10月臺風“康妮”來臨,搶收的農機供不應求,蔣呂洲紅著眼圈打了30多個電話才請到農機隊夜里加班;半年付了8萬元工資,臨時農機房重建需要一筆錢,6畝麥冬草藥死得一棵不剩……創業的第一個半年,合作社虧了11萬元。

    對此,林珊早有思想準備。她召集合作社成員開了幾晚的會,定下4件事:死磕生態技術——同期酵素水稻試驗田倒伏率幾乎為零;擁抱機械化——有自己的家伙才不被卡脖子;向專家學科技、向老農學管理;買農業保險,對沖氣候風險。

    “干生態農業沒有風花雪月,有的是泥里水里摔打的硬仗。”林珊在日記里畫了個笑臉,旁邊寫著“不退縮”。

    轉機出現在2025年開春。合作社在福建農林大學吳林坤等專家教授的指導下,開始試種羊肚菌。羊肚菌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產品,去年本地羊肚菌種植戶虧本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周邊農戶聽說幾個年輕人要種植羊肚菌,都表示難以置信。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吳林坤的耐心指導和合作社的精心照料下,農場的羊肚菌比別處早20天上市,個頭有巴掌大,精品率超三成。來考察的采購商舉著菌子夸道:“我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過這么好的羊肚菌呢。”林珊與當地的“三農”網紅合作直播帶貨,將優質羊肚菌銷售一空,還將200畝水稻早早預訂出去。

    農場終于扭虧為盈,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2025年4月,20萬元創業貸款到賬,蔣呂洲和朋友集資購買了一臺農用無人機,林珊做生態農旅標桿農場的底氣更足了。

    記者手記

    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我的生活就是一部不言棄、勇敢闖的成長爽劇。”這是林珊的微信簽名。

    這部“成長爽劇”的最新劇情也很精彩。在老師指導下,林珊帶著《菌韻興農——羊肚菌生態種植引領山區鄉村振興》項目,在2025年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從全省15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評委一致肯定。她的“需求+”三下鄉計劃也成了樣板,入選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2024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機制創新優秀案例、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公布的鄉社中國年度鄉村發展創新實踐案例。每一項認可,都是一塊基石,托著她的夢想向上生長。

    還有許許多多像林珊一樣的學子。從“走出大山”到“扎根田野”,他們寫下的不僅是個人的成長故事,更是一代青年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青年用知識喚醒土地的潛力,土地用饋贈成就青年的理想。這場雙向奔赴里,藏著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密碼——當更多人相信“泥土里有答案”,鄉土的未來,便有了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比亞迪出海艦隊建成!第八艘濟南號已完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搜索| 天等县| 彭山县| 宁阳县| 丰顺县| 岑巩县| 金堂县| 无棣县| 萍乡市| 平远县| 土默特左旗| 铜陵市| 尚义县| 沂南县| 罗定市| 内丘县| 东乡县| 温宿县| 海原县| 定结县| 宁蒗| 申扎县| 迭部县| 山阳县| 云霄县| 惠安县| 仁寿县| 朝阳市| 延津县| 临猗县| 宿松县| 二手房| 宜都市| 布尔津县| 盘锦市| 泽州县| 合水县| 凌源市| 合作市|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