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送農資、除蟲施肥……初夏時節,田間地頭處處火熱。
農忙時節,也是金融服務的“旺季”。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不久前發布通知,推動扎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明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金融供給,努力實現同口徑涉農貸款余額較年初持續增長。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進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農力度。
各地金融機構迅速響應,不斷加大信貸投放,持續優化產品服務,努力讓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更精準地流入良田。
提速度
提前摸排,探索將無形資產納入評價
浙江金華東陽市明煥村,種糧大戶陸洪平的水稻田里響起勞作“合奏曲”。田間,除草機高效作業;空中,農用無人機來回穿梭施肥。
“種管早就用上了‘大鐵牛’,無人機是今年新添的好幫手,噴藥施肥更均勻,農田邊邊角角都能覆蓋到,效率提高了好幾倍。”陸洪平介紹,過去他家僅耕種自家田地,依靠人工勞作。如今,他流轉了老鄉們的土地,種糧面積擴大到約800畝,為適應規模化種植,必須不斷升級裝備。
趕在農忙時用上無人機,多虧了一筆及時發放的貸款。
年初,郵儲銀行金華市分行工作人員帶著移動設備上門走訪。“了解到我有購買無人機的需求,他們現場錄入資料,將我的信貸額度提升到30萬元。”陸洪平說,很快他就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了貸款,足不出戶,解決了購買無人機、種子、肥料的資金問題。
農時不等人,農忙時節資金需求來得急、頻次高,金融服務也必須提速。在浙江,保障資金走在前。
提前調研摸排需求才能實現精準對接。“我們組建金融服務隊,主動對接重點農戶、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進行網格式走訪調研,摸清今年種植生產的實際情況和金融服務需求,為涉農貸款專列信貸額度、加大貸款投放。”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
浙江省金融機構開通涉農信貸項目綠色通道,優先保障各類涉農主體資金需求,優化數字助農模式,引導農業生產主體積極申請,快貸快審,讓農戶在家里、在田間動動指頭就可申請貸款服務。
資金落地快,功夫在平時。
農戶融資難,難在缺少抵押物。浙江推廣“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模式,將農戶各類難以抵押的資產、人品榮譽等無形資產都納入銀行評價體系,提高農戶貸款管理精細化程度和風險防控能力,推動金融機構能貸、愿貸、敢貸、會貸。
“資金秒批秒貸的背后,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加速。”上述負責人介紹,浙江轄內超七成農戶建立檔案,近五成農戶獲得授信,戶均授信超20萬元。
降成本
前兩月新發放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降至4.52%
陜西漢中洋縣雙亞集團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深褐色的菜籽餅、雞糞、牛糞等有機肥均勻撒在翻整后的泥土里。
田埂上,技術員拿著平板電腦核對數據,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地酸堿度和濕度。一捆捆茁壯的有機秧苗準備就緒,即將分發給訂單農戶,插入田間。
“我們不僅自己搞有機種植,還發展訂單種植,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發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回收加工銷售。”公司負責人周亞剛介紹。今年夏播期間,雙亞集團資金壓力比往年更大一些,“不僅要預付更多農戶的訂單款項,我們自己的種植規模也擴大到1.5萬畝。”
針對企業面臨的壓力,在洋縣金融監管支局的組織下,洋縣信用聯社根據企業資金需求特點,發放貸款340萬元。讓周亞剛驚喜的是,這筆貸款成本比預想低了不少,預計為企業減少年利息支出超6萬元。
洋縣信用聯社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銀行在運用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政策工具的同時,結合自身專項讓利政策,在原先涉農貸款利率基礎上下調了1.8個百分點,企業利息支出成本預計較上年下降28.58%。
貸款資金一到賬,雙亞集團馬上支付了訂單預付款,為周邊3500戶農戶的生產種植注入資金“活水”。
在陜西渭南市,從事農業設施開發的小微企業主溫曉菲獲得了更有力的金融支持:“不僅能享受無還本續貸政策,授信額度還提升到了130萬元,貸款利率從5.5%下降到4.5%,今年我們將加快農業設施更新。”
“我們指導轄內銀行機構積極減費讓利,合理厘定涉農貸款利率,確保金融政策紅利有效傳導至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政策支持疊加銀行讓利,涉農主體融資成本進一步“減負”。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去年新發放的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降至4.9%、同比下降0.51個百分點,今年前兩個月新發放的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降至4.52%。
為激勵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進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農力度。
促創新
加大對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領域的投入
農忙不光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同樣忙碌。
浸種催芽、覆土播種、暗化催芽……在重慶梁平區味源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今年的最后一批水稻種子在全自動水稻育秧流水線上快速生長。車間內,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控恒溫暗化室的溫度、濕度,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小程序就能監測作業情況。
“這條生產線今年2月剛投產,工廠化育秧比傳統育秧更省時、省力。”合作社理事長李世飛介紹,以前15個人一天才能裝好3000盤秧苗,現在1個小時便能完成。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育秧工廠培育出的秧苗苗質均勻、根系發達、成活率高,平均每畝地種植成本可節約100余元,水稻增產100余公斤。
“投資建設工廠花費100多萬元,還要買農資。”想貸款又缺少抵押物,李世飛一度很犯愁。
“我們有款‘富民貸’產品剛好適合您,不僅免擔保,而且利率低、額度足、期限長。”在與梁平金融監管支局工作人員走訪調研時,農行重慶梁平云龍支行網點負責人周東發現了李世飛的難題,馬上提供了資金解決方案。
以最快速度完成實地貸前調查、申請材料審核、貸款審核批復等流程,30萬元“富民貸”很快到賬,智能育秧產線也快速運轉起來。
周東介紹,“富民貸”是農業銀行支持脫貧地區農戶發展生產推出的金融產品,通過與當地鄉村振興部門合作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向符合條件的客戶發放生產經營用途小額信用貸款。該產品服務對象不限于一般農戶,對有技術但缺抵押物的經營主體也同樣適用。
眼下,各地金融部門正進一步加大對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領域的金融投入,同時聚焦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范兒,加快金融創新。江蘇、浙江等地針對返鄉入鄉創新創業的青年人才,開發“新農人貸”“農創客貸”等信貸產品。
“今年我們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新農人、農創客經營情況和融資需求的摸排,為他們精準畫像,并建立金融服務專員隊伍。”浙江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后續將進一步開發針對性、差異化信貸產品,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的資金需求。
責任編輯:莊婷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