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規定“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今年全國科普月活動以“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由中國科協聯合34家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成員單位共同部署開展。今天,首個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在中國科技館和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行。
這是4D打印,能直接打印出具有磁性響應功能的機器人夾爪。在電磁場控制下,這個夾爪既可以輕柔地拿起雞蛋、蔬菜干、棉花,也可以自動調節握力,實現柔性夾取。
這是一個佩戴了夾爪的智能仿生手臂,佩戴這個設備的殘障人士,可以自主對動作進行精準控制,將杯子按順序堆疊在一起。
在中國科技館的“科創筑基·科普惠民”創新成果展上,匯聚和展示了30余個科研團隊的智慧結晶,以“可觀看、可傾聽、可互動”的形式,首次集中展出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臺套”創新展品。
總臺央視記者 張春玲:您看這件衣物,它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衣服,它上面縫制的是電子纖維,電子纖維就好像是一個電子器件,可以把普通衣物變身成一個電子產品,隨身攜帶。
中國科技館工作人員 魏蕾:這種新型的電子織物,它的核心就在一根根可以導電的纖維上。在這根小小的纖維上,它其實包括了很多微觀的結構,在給它施加交流電之后,可以使得發光層產生發光的現象。
可穿戴電子織物可以將發電、發光、儲能、傳感、計算、通信等諸多功能,編織進柔軟纖維,做成衣服,把衣服從舒適保暖變得更加智能。
除主場活動外,科普月期間,全國各地也將舉辦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推動全民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 倪志宇:聯動全國學會、地方科協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館體系、科技小院等各方面力量,在全國范圍廣泛開展科普報告話前沿、科學文化進基層等一系列特色活動,構建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科普盛宴。
探訪“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科學家”展
作為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之一,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舉辦的“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科學家——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專題展”,用大量珍貴的史料和生動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抗戰時期中國科學家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秉持科學救國理念,將科學與戰時需求結合的歷史故事。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科學家—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專題展”共分為:服務抗日戰場、保障國計民生、守護學脈傳承三個部分。在戰時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科技工作者創造性地將書本上的知識迅速轉化為實用技術,解決了戰地最急迫的需求。他們用銼刀和廢鐵生產炮彈,用雜銅和木片研制出精密的軍用器材。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公:沈鴻在抗戰前創辦了一個很大的機器廠,抗戰爆發之后,他了解到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歡迎科技人才過去,他就帶了10架機器和7名工人到了延安陜甘寧根據地。他帶到延安一架銑床,這些機器非常有用,因為它是工業母機,可以用這些機器再來生產機器,就用沈鴻帶到延安的這些機器,后來一共生產出了134套各種各樣的機器,為整個延安的兵工事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大量珍貴的手稿、圖紙,向我們展示了著名的冶金專家葉渚沛先生,在我國西南地區開發有色金屬礦藏的過程。在1939年到1945年間,由他創辦的冶煉廠每年能夠生產精銅500噸,為抗戰所需要的子彈和炮彈的制造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
我國首個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開創的軍事心理學實驗室和評測體系。為我國戰時選拔優秀的飛行員、前線戰士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學參考。
總臺央視記者 張春玲:我國科學家利用自己的所學服務了國計民生,也保證了大后方的穩定。這個展板就介紹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打下的第一口油田——延長油田的情況,從這個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采油設備非常的簡陋,就是用一些木頭和金屬拼接而成的,就是靠著這些非常簡陋的設備,從1939年到1946年期間,我們一共在這個延長油田打出了3100多噸的原油,這些珍貴的原油保障了我們邊區軍民的用油需求。
展覽還呈現了在抗戰期間,我國科學家的堅守和不屈、取得的科學成就,以及成長起來的優秀科研人才力量。經歷戰火洗禮,自然科學和中國的土壤緊密結合,也推動著現代科學的發展。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迎首個“全國科普月” 福建科普活動亮點紛呈2025-09-02
- 2025應急夜市防災科普活動在福州舉行2025-08-11
- 科普進社區,“圈粉”兩岸青少年2025-05-19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冀西北地區考古新發現 探索紅山文化再添重要2025-09-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