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混合現實(MR)設備正從實驗室走向大眾,我國MR產業跳出技術概念的范疇,以“連接物理與數字世界”的核心價值,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關鍵力量。
如今,這項前沿技術在硬件迭代、場景落地與生態構建中加速突破,向著生活日常與產業剛需邁進。
近日,vivo Vision混合現實頭顯探索版發布,這是我國MR硬件創新的縮影。這款設備將重量控制在400g之內,既解決了傳統頭顯“笨重難佩戴”的痛點,又通過收集用戶反饋,為后續打磨“黃金體驗標準”積累數據。
這種“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研發思路,讓MR技術不再是實驗室里的參數,而是可感知的生活與生產工具。企業的實踐背后,是對MR產業發展邏輯的把握。
“MR是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任何一個產業都不能太著急,要循序漸進。”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兼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的判斷,道出了MR產業的發展節奏,“戴著頭顯操控機器人”正從科幻場景變為研發實踐。
在他看來,MR的價值分短期與長期:當下可滿足用戶對大屏沉浸觀影、游戲的需求,彌補傳統彩電對居住空間的依賴;長遠來看,結合vivo在影像、AI領域的技術積累,MR還將成為家庭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破解家庭非結構化場景下的數據積累與復雜決策難題。
“未來五年到十五年,家庭機器人會是重要方向,而MR正是其落地的關鍵紐帶”。胡柏山判斷。
這種“技術跨界融合”的潛力,在機器人領域已顯現端倪。艾歐智能創始人陳相羽表示,當前機器人產業面臨兩大核心瓶頸:缺乏類似AI大模型的海量訓練數據,以及依賴傳統遙控器的操控模式。
而MR的出現恰好提供了解決方案。“人們戴著MR日常活動,開門、做飯的動作能為機器人提供訓練數據;同時MR可捕捉人的動作信息,成為天然的機器人交互設備,實現遠程精準操控”。他預判,“未來1至2年,MR將大量部署到機器人研發、遙操作、空間感知等環節”,成為通用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的“技術鑰匙”。
MR對產業的重構價值,已成為多方共識。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提出“人工智能的盡頭是元宇宙”的核心觀點。他認為元宇宙的虛擬化身、真實體驗、時空倒流三大特點,需依托MR等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才能實現。“這種融合將重構生產生活方式,比如在制造業實現沉浸式設計,在醫療領域開展虛擬手術訓練”。
如今,政策與市場已形成雙輪驅動:根據IDC預計,2025年全球智能頭顯市場出貨量達到1280萬,同比增長26%;還有報告指出,產業已進入“端邊云網協同”的數字基建升級階段。
有觀點認為,國內科技企業在 MR硬件研發、技術落地與用戶需求洞察上的能力常被外界低估,如今已展示出與全球同行同臺“競技”的能力,將進一步助力我國 MR產業的穩步前行。
從硬件輕量化到場景產業化,從技術突破到生態成熟,我國MR產業正以更務實的節奏、更開放的姿態加速前行。未來,隨著更多“虛實融合”場景的落地,這項技術將不僅改變人們的娛樂與生活方式,更將成為建設科技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支撐。(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聚焦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邂逅前沿技術2019-05-08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1380億元“國補”資金下達 電商物流呈現“夏2025-08-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