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八月的福建福州,榕蔭如蓋,熱情似火。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以下簡稱海青薈)如期而至。在這場盛大的兩岸青年“嘉年華”上,超過1300名臺灣青年和嘉賓“跨海而來”。

    這場青春的盛會,牽動著兩岸青年的心。“薈”寓意兩岸青年智慧與活力在此匯聚交融,兩岸青年在文化體驗中交流交往,在體育競技中互學互鑒,在實踐共創中相交相知。

    尋根:血脈歸途連根脈

    “爺爺,我們替你回來了!”不久前,當雙腳真切地踏上故土,喝到爺爺日思夜想的胡辣湯時,臺灣女孩翟翟和她的父親都熱淚盈眶。翟翟說,臺北到鄭州的直線距離1313公里,翟家走了三四代的光陰才抵達。

    他們找到了100多年歷史的翟家祖宅,更見到了父親素未謀面的兄弟。相見的一瞬間,翟翟的父親和大伯抱頭痛哭。“大伯和爸爸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了,這是他們兄弟倆這輩子第一次見面。”翟翟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激動不已,“我們不再是沒有‘根’的人。”

    在第十三屆海峽青年連心匯(以下簡稱海峽青年連心匯),翟翟在河南老家的親人也來到了現場,親手將象征“根扎故土”的灶心土交到翟翟手里,“帶到臺灣,把‘根’扎下來”。從河南老宅到海峽對岸,翟翟和父親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根”——這是血脈深處無法割斷的鄉愁。

    翟家的尋根故事,是跨越海峽、穿透時光的深情呼喚。血脈的紐帶,總在牽引著離散的親人重聚故土。

    2021年,臺青林彥辰、林冠廷兩兄弟僅靠半張泛黃的族譜,在福建成功尋親。去年,他們又帶著父親與叔叔回到祖籍地,讓兩岸的家人重新恢復了聯系。家中兄妹三人也相繼考入北京大學,圓了爺爺生前的未竟之夢。

    在海峽青年連心匯活動現場,林家兩兄弟將族譜的仿真件贈送給了福建省檔案館,希望完善閩臺檔案資料,讓這段記憶成為兩岸同根同祖同源的見證。

    去年,《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大陸首部文化領域的涉臺專項立法。“一張族譜連接著兩岸的昨天與今天,更通向無數個回家的明天。”在現場,福建省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說。

    在這場青春盛會上展現的故事,是兩岸家庭跨海尋根的縮影。無論時光流轉、山海阻隔,那份植根于共同文化、共同血脈中的認同與歸屬,始終是連接兩岸同胞最堅韌的紐帶。

    登陸:跨海筑夢新家園

    從思鄉的歸途到夢想的彼岸,兩岸之間還發生著很多奮斗的新故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臺灣橄欖球教練康永明結識了福建省橄欖球協會會長,對方盛情邀請他到福州推廣橄欖球運動,康永明決心“試試看”。

    來福州之后住哪里?有沒有穩定的工作?小孩的教育怎么解決?

    好在福州的政策“很給力”,康永明很快安下小家——福州建設海峽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優質政策,讓他一到福州就順利申請了免租房;更令他欣喜的是,短短兩個月內,他就為兒女找到了合適的學校入學。與此同時,福州外語外貿學院也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去年7月,康永明帶著妻兒,從臺灣新竹搬到福建福州。“人生就像比賽一樣,重點不是起始的位置,而是要有足夠的勇氣向前。”康永明笑著說。

    康永明不是個例,許多在大陸“扎根”的臺青正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精彩的“登陸”故事。

    “第一次在路上看見自己設計的汽車迎面駛來,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臺青陳炳均講述著自己跨海追夢的故事。25歲才開始學設計的他,在自己的努力下,加入了廣汽集團,以汽車設計師身份,主導設計了一款全新改款車型,“把夢想駛進現實”。

    “來大陸的選擇沒有錯!”臺青朱婉寧在大陸實現了夢想。“2015年海南航空首次在臺灣招募乘務員,有3000人應聘只選50個,我很幸運地被選中了。”朱婉寧自豪地說。工作10年,飛行700萬公里,她用自己的努力畫出了一張“空中追夢地圖”。

    會場內,兩岸青年鮮活的身影躍動: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的青年設計師,分享了敦煌石窟數字化信息采集與轉化利用的經歷;臺灣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鋒青年,分享了移動機器人研發推廣的奮斗歷程;嫦娥六號任務工程總體青年突擊隊代表,講述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采樣的故事……

    會場外,青年們的目光投向未來星河,融合之路更顯壯闊:海峽鄉建鄉創系列活動上,兩岸高校師生共話文化傳承與鄉村建設;兩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學營中,專家學者、特教從業人員及心智障礙青年代表共同探索融合教育新路徑;兩岸大學生領袖營中,青年學子進行深度的文化探索與交流……

    從體育場上的拼搏到實驗室里的求索,從文化傳承的匠心到科技前沿的突破,兩岸青年都在以同舟共濟的勇氣、攜手同行的智慧,共同描繪著融合發展的壯闊圖景。

    探索:雙向奔赴見共鳴

    跨越海峽,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踏上大陸這片熱土,在探索與實踐中親身體驗這里的風土人情與發展脈動。

    臺灣學生小鐘對參加這次海青薈感到很興奮:“之前就有耳聞參加這個活動能跟很多大陸的同學交流,所以這次得知有機會能來,我馬上就報名了。”

    在兩岸大學生領袖營,小鐘和其他兩岸青年一起體驗了湄洲女服飾、惠安女服飾、蟳埔女服飾、三條簪等福建傳統服飾。把文化“穿在身上”,并通過走秀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對她來說“是很特別的體驗”。“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在體驗這些傳統服飾的過程中也對福建先民的生活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小鐘說。

    如果說文化體驗讓青年們觸摸了歷史的溫度,那么深度參與在地發展則讓他們感知到時代的脈搏。

    臺青王怡雯坦言,“神秘”曾是她對“政協”多年來的印象。來到福州之后,作為新閩清人,她旁聽了今年的縣政協會議,這片熱土給了她更廣闊的舞臺。“我跟大家談到了一些對閩清文旅產業的建議。”王怡雯說,這些建議源自此前與鄉鎮干部無數次深入討論,“感覺和想象的很不一樣”。

    閩清縣三溪鄉溪源村是王怡雯團隊在福建的第一個鄉建鄉創項目。“游客服務中心為什么要建在這里?”“村里的百年油坊要怎么改造?”……在溪源村,王怡雯和團隊走進每家每戶,與基層干部、村民圍坐一堂,共同討論溪源村的未來。她直言,感受到民主協商的精神讓每一個村民的聲音都被聽見,每一個合理的建議都被認真對待。這種雙向奔赴的協商民主精神,也讓鄉建鄉創煥發出蓬勃的新生。

    兩岸青年在大陸的探索之旅,遠不止于“看”與“聽”。他們在共同的探索中,不僅增進了對彼此的理解與情誼,更在攜手解決實際問題、共創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那份同根同源的溫暖與共鳴。

    跨越海峽的,不僅是綿長思念,更是扎根當下、共創未來的磅礴力量。正如主題曲《青春海峽》所唱:“一起向前吧,去迎接勝利的曙光,在華夏大地拼搏,為青春吶喊,讓中國夢綻放海峽!”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俄羅斯三地遭襲擊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海阳市| 屏东县| 郓城县| 泰州市| 乌兰县| 左贡县| 卫辉市| 余庆县| 鹤峰县| 广宁县| 金湖县| 察隅县| 阿巴嘎旗| 阿克苏市| 嘉定区| 抚顺县| 文山县| 鄂州市| 峡江县| 淳化县| 万山特区| 枣强县| 旌德县| 鄂托克旗| 高碑店市| 电白县| 封丘县| 太仆寺旗| 密云县| 云安县| 山西省| 定日县| 神农架林区| 四会市| 大足县| 涟水县| 巴中市| 莱州市| 长沙市|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