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25年8月12日08版
核心提示
數字游民,是指利用互聯網遠程工作、不受固定地點和時間束縛的人。他們“有工作但不上班”,在旅行與探索中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既能隨時隨地遠程工作,又能在山水間自由尋找“詩和遠方”。
當前,“數字游民”這一新興群體有機融合各地鄉村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文旅資源,孕育了新的鄉村振興動能。在我省,寧德市屏南縣把“數字游民與鄉村文旅融合發展、雙輪驅動”作為鄉建和鄉村振興的前沿陣地,通過打造專門的社區和平臺,使數字游民能夠更好、更便利地融入鄉村生活,并與本地居民共同建設村莊。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字游民,在屏南的青山綠水間一邊工作一邊體驗田園生活,推動當地鄉村振興。近日,福建日報記者走進屏南,走近數字游民,看看他們到底是怎樣生活的?
數字游民的鄉村生活圖景
7月25日,清晨,遠方群山如黛,近處黃墻青瓦的村落房屋,襯著綠意盎然的柿子樹。
近年來,屏南縣熙嶺鄉龍潭片區四坪村成為數字游民的理想目的地。 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攝
一幢老屋里,來自上海的林琳推開房門,連做了幾個伸展動作,之后走過11個條石臺階,在一個用舊木門充當桌板的長桌旁坐下。這里是老屋的“制高點”,俯瞰半個村子,視野無敵。一杯牛奶,幾片面包,一粒蘋果,一小袋堅果混拼,22分鐘,林琳吃完早餐后便打開電腦開啟當天的工作。
“這時候,我的兄弟姐妹們要么在擁擠的地鐵車廂上,要么在匆匆忙忙趕往地鐵站的路上。早高峰,自己開車是最不靠譜的選項。”林琳說。
林琳本碩就讀于上海的一所985大學,目前是一家注冊地在上海的文化傳媒公司的合伙人。“兄弟姐妹”是她對公司里年齡相仿同事的稱呼。
“今天是第12天,后天這個‘數字游民生活周’就要結束了,但我感覺我好像已經不想回去了,我喜歡這里現在的生活狀態。”林琳說。
7月中旬,借由參與“數字游民生活周”的機會,林琳來到屏南縣熙嶺鄉龍潭片區。
林琳的生活,正是首屆屏南“數字游民生活周”的日常場景。
“數字游民生活周”的活動之一:英文即興詩歌創作(受訪者供圖)
作為新興社會群體,數字游民以一根網線闖天下,將工位搬進綠水青山間,在體驗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我們聯合10名在地共創人,邀請20名外來核心共創人,招募200多名臨時村民,一起在這里生活兩周左右時間。這場鄉野生活實驗坐落在屏南大山的鄉村里,可以為來這里的人提供社交和放空身心的機會。”SEEDAO數字創新社區發起人、“數字游民生活周”的總策劃唐晗分享道。
“數字游民生活周”由SEEDAO數字創新社區、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國仁鄉建、屏南眾創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聯合主辦。在為期14天的生活周里,120多場各具特色的活動在屏南縣熙嶺鄉龍潭片區龍潭村、四坪村、墘頭村等地開展。
這些活動有人文藝術類的、科學技術類的、手工技藝類的、社會組織創新類的、鄉野漫步類的……活動設計以“共創的、隨性的、自由的”為出發點,由到場的人們共同完成。活動也調動了村里大多數的新老村民的積極性,他們開放自己的場所與來到屏南參加活動的臨時村民、數字游民一同策劃、參與活動,思想的碰撞讓鄉村的人氣與活力有了新的發展節奏。
參與這次“數字游民生活周”,讓林琳感受最深的是,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人們可以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和周圍的世界。每天傍晚,她會沿著村間的小道漫步,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欣賞著周圍的自然風光。有時候,她還會和村里的老人一起聊天,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感受那份淳樸和真實。
疊水飛瀑旁,數字游民在寫生。記者 郭斌 攝
“這兩周左右的時間,我差不多都是上午的時候在工作,效率很高,也不需要花費通勤的時間;下午午睡起來,就開始在村里四處溜達,看青山綠樹,聽溪水呢喃;晚上,參與或自己組織一場生活周的活動。每天,我可以自由安排不同的事情,工作時間也可以自由安排。”林琳覺得,這種生活方式讓她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她不再像在城市時那樣忙碌和焦慮,而是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創造。她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這次生活周的點點滴滴,用文字、照片和視頻等形式,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我是不想回去了,還是內心已經回不去了——回到大城市,我還能這樣平靜地生活、充實地工作嗎?”隨著逐漸深入當地生活,林琳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里。她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在這里長期居住,“我應該至少會先在這旅居一段時間”。
數字技術搭建鄉村新社群
從云端到大地,數字技術為鄉村帶來了新的可能,地域的界限、城鄉的差別變得越來越模糊。
在村莊里參與活動的數字游民 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攝
“從上海到屏南,沒有直達的動車,我們是在寧德轉的車,全程要差不多8個小時,上午出發,天擦黑了才到這里。”林琳說,“不過,到的當晚我們就發現了新大陸——這邊的路旁、溪邊,一閃一閃飄著螢火蟲,點點熒光讓我們所有人都忘卻了旅途的疲憊。再晚些,抬頭就望見滿天星斗,我們都已經記不清上一次看到類似的星空是哪一年的事情了。”
盛夏7月,海拔800米至1100米的屏南縣龍潭片區龍潭、四坪、墘頭3個村氣候宜人,即便是大中午,只要不是在太陽底下,基本上都不需要空調。入夜,一床薄毯子是理想的伙伴。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字游民齊聚于此,在古老村落與現代創意的碰撞中開啟別樣的體驗之旅。
處于鷲峰山脈褶皺里的屏南,曾是省定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近年來,屏南用藝術喚醒鄉土,以文創激活鄉村,天南海北的人相聚在此找尋久違的鄉愁,也讓屏南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示范縣”。
自2015年探索“文創助推鄉村振興”以來,屏南縣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名新村民,在鄉村生活創業,探索數字時代下的新生活方式。2022年,屏南縣不失時機地在全國首創“云村民·云村莊”模式,探索“線上數字社群+線下鄉村社群聯動機制”,以此吸引更多各地的數字游民來到屏南,憑借創新思維與遠程實踐,以獨特方式為當地的古村活化、旅游升溫注入新動能。
此次舉辦“數字游民生活周”活動就是“云村民”模式的一場落地活動。數字游民的到來,并非單純的“到此一游”,更多的是體驗鄉村旅居,實現鄉村和人才尤其是青年人的雙向奔赴。
“這是一次融合數字技術與生態理念的社會創新試驗,也是一段指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之旅。”屏南縣熙嶺鄉黨委書記楊林說,這次開展“數字游民生活周”活動,擴大了龍潭片區的鄉村朋友圈,也拉動了片區住宿預訂量與餐飲消費。
“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數字游民生態圈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共生模式,讓更多鄉村創意人才參與到我們的鄉村建設中,促進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楊林表示。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衍生出新社群。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游民生活周”期間,“鄉建DAO”線上社區正式啟動。
“DAO是區塊鏈技術分布式特性的一種社會應用,本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數字化合作社群,社群成員以某些約定的規則、共識開展合作,形成由成員或節點共創、共建、共享、共治的開放透明機制。”“鄉建DAO”召集人嚴曉輝介紹。
“通過建設‘鄉建DAO’線上社區,鄉建工作者們將以數字化技術及DAO理念探索數字游民與在地社區的雙向融合,推動‘文創+農創+科創’協同創新,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創造新的生產關系,發展新業態,構建新生活方式,從而構建轉型時代鄉村建設新圖景。”嚴曉輝說。
數字游民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借助互聯網與移動數字通信設備,數字游民得以打破“在地化”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城鄉范圍內實現“工作—旅游”的自由切換。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不僅體現了數字文明對傳統工作模式的顛覆,也彰顯了數字技術賦能下鄉村文旅和鄉村振興的更多可能性。
通過觀察屏南,這種可能性在專家學者眼中有了具體的落點。
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攝
省鄉村振興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元邦在“數字游民生活周”期間專程前往屏南調研。他分享說:“我曾在墘頭村見到一對外省來的年輕夫婦,女的經營民宿,男的是個軟件工程師。男生坐在咖啡屋的一角靜心編程,窗外便是清流的小溪。他們說,他們喜歡這樣的生活環境。夫妻倆還告訴我,現在什么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生意在網絡談成,完成后輕輕點一下鼠標發給客戶,客戶滿意后網上付款,一切就是那么簡單。”
“一切就是那么簡單”道出了數字化時代傳統觀念的變遷。過去,人們總覺得鄉村遙遠、偏僻。而數字時代正在改變傳統的時空觀念,讓人們之間溝通交流更順暢,使城市與鄉村的“雙向奔赴”“雙向流動”成為可能。
“同樣還是在墘頭村。一名年輕詩人開了一家咖啡屋,他告訴我鄉村生活最有詩意,最容易觸發靈感。如果寫出一首詩,可以通過網絡傳輸或是微信公眾號發表,和在城市里創作沒有任何的時空差異。他還說,在村里開咖啡屋還可以聚集一批青年詩人,大家一起作畫創作,過著田園般的詩意生活。”陳元邦告訴記者。
成為新村民的數字游民并不從事傳統農業生產,而是帶來了許多新業態,音樂鄉村、藝術鄉村、游學鄉村等鄉村新形態應運而生。
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家恩長期深入屏南當地實地調研,關注當地的鄉村發展課題。
在潘家恩看來,近年來不少地方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但由于缺乏配套安排與深度體驗,鄉村旅游只是“淺表化”開發,難以將“人流”轉化為“人氣”,常陷入“只打卡不刷卡”的困境與“低價格—低品質—低發展”循環。鄉村未能成為高品質生活的承載地,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存在較大距離。
“以屏南縣為例,這個曾經的山區貧困縣,原有近八成農村人口外流,空心化程度嚴重。面對這一困境,屏南縣抓住‘人’這一關鍵因素,通過組織建設與機制創新,暢通人才進村渠道,引入200余名新村民探索創意經濟、遠程工作與可持續生活結合的新型鄉村社區,這為探討數字化時代鄉村建設新圖景提供了絕佳的現實場域。”潘家恩分享了自己的觀察。
“事實上,屏南的實踐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旅游,開始邁向以生活方式為核心的新階段,發展出以‘新型鄉村社區’為載體的多樣化實踐。”潘家恩認為,“這里像一個漩渦,像一塊吸鐵石,不動聲色、源源不斷地召喚著老村民一個個回流家鄉,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新村民披荊斬棘、落地生根,還有南來北往的數字游民、旅居者絡繹不絕來此落腳。”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人口、人才、人氣問題是當前我省廣大鄉村亟待解決的普遍問題。”潘家恩告訴記者,“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消弭城鄉的地理隔閡和生活差異。龐大的數字游民群體,正從城市轉移到鄉村旅居、創業,成為新村民或鄉村創客,給鄉村振興帶來新的動能,巧妙破解上述‘人’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數字游民生活周”只是一個起點,數字游民效應對鄉村文旅發展、鄉村振興所起的作用,才剛剛開始。
數字游民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郭斌 甘葉斌
當前,全球興起的數字化浪潮給鄉村振興帶來新的可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掙脫都市格子間的束縛,帶著電腦和手機奔向青山綠水。他們在鄉村通過網絡遠程在線工作,同時也在鄉野間尋覓創業火花。數字游民是一個崇尚簡單、自由的新興群體,他們“有工作但不上班”,智能終端是他們追尋“詩和遠方”的“新農具”。
因為數字游民的到來,曾經沉寂的田野、老村被注入新鮮活力與創新因子,展現出聚人氣、激活力、引資源方面的初步成效,折射出數字游民與鄉村振興的互促共贏。
一方面,數字游民群體在鄉村找到了施展才華的新天地。他們離開了城市鋼筋水泥的叢林,在青山綠水間找尋屬于自己的價值,獲得更低的生活成本、無憂的生活品質。在這里,隨處可用的5G、互聯網讓他們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可以繼續從事程序開發、設計創作、內容運營等各自喜愛的工作,同時擁抱自然、結交志同道合的伙伴。當數字游民在鄉村安居下來,他們不再是過客,而逐漸成為扎根當地的新村民。
另一方面,鄉村因數字游民的到來煥發出新生機。過去,農村人口流失、產業單一、缺乏創新是普遍難題。而數字游民往往是具有一定資金、技術、見識的高素質人才,他們自帶資源和創意,能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從更深層次看,數字游民與鄉村建設的結合還帶來了社會價值的重塑。在這個過程中,游民與村民不是隔閡陌生的兩種群體,而是在共同生活、共創事業中逐漸形成命運共同體。數字游民為鄉村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深深融入當地社區,讓鄉村既保留田園牧歌的恬靜,又兼具現代開放的思維。反過來,鄉土淳樸的人情味也滋養著這些城里來的游民,讓他們在物質成就之外,找到精神上的充實與安寧。二者相互成就,繪就了一幅數字游民與鄉村雙向奔赴、共生共榮的新圖景。
責任編輯:趙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