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9月1日正式落地后,多家商業銀行已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對符合要求的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確保消費者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還通過簡化貼息流程、深化貸款與消費場景融合、免服務費、提升客戶體驗等方式吸引消費者申請消費貸款。
9月4日至9月5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六家國有大行相繼發布“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服務客戶問答”,對具體操作中消費者關心的熱門話題進行回應。
從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標準來看,多家大行均表示,政策執行期內,每名借款人可享受的全部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3000元,其中可享受單筆5萬元以下的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1000元。
哪些消費交易可由系統自動識別?中國銀行方面表示,客戶在該行簽署貼息協議后,該行按協議授權,查詢客戶的消費貸款發放賬戶相關交易流水,由系統自動識別。對通過該貸款發放賬戶發生支付交易(含快捷支付、日常生活代繳)的,該行系統自動識別客戶消費行為是否符合貼息政策。
建設銀行與交通銀行方面表示,該行個人消費貸款資金發放至申請貸款時客戶選擇的借記卡/賬戶中,系統可自動識別的相應借記卡賬戶消費交易包含以下情形:POS機刷卡;掃碼支付、線上交易支付;將借記卡綁定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如微信、支付寶)支付;向消費交易對手方轉賬,如借款人將貸款資金向消費交易對應的對公商戶直接轉賬等。
對于系統未能自動識別的交易如何享受貼息,多家大行明確表示,對系統未能識別的,客戶可通過提供與貸款使用相對應的真實消費發票等用途證明材料向銀行申請人工審核,審核通過后,予以貼息。例如,交通銀行提到:“對系統未能識別的消費交易,9月6日起客戶可在我行手機銀行App貼息專區上傳與貸款使用相對應的真實消費發票,發起消費人工認定申請。”
此外,工商銀行提到,當日消費最快將于次日由系統自動識別,客戶當日消費后無需提交人工審核。如次日系統未能自動識別,客戶可再向該行提交人工審核。中國銀行還明確表示:“消費貸款資金通過轉賬至個人、取現等方式使用的或其他未實際用于消費的,不享受貼息。”
根據政策,客戶使用上述銀行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實際用于消費,且可通過貸款發放賬戶等識別相關消費交易信息的部分,按規定可享受財政貼息。
對于在9月1日以前已經申請了消費貸的存款貸款客戶而言,能否享受貼息政策?農業銀行在問答中表示,對于在2025年9月1日前發放、借款人尚未使用完畢的個人消費貸款,借款人在政策執行期內使用并進行消費,可按規定享受財政貼息。因此,借款人無需進行“還舊借新”的安排。
多家銀行也明確提示,對提供假資質、假材料、假擔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過不法中介辦貸的,嚴格予以禁止。對相關部門審核未通過或違法違規套取貼息資金的,銀行將按規定扣減或追回。對借款人違法違規套取貼息資金的,還將納入個人征信記錄并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中信建投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趙然團隊認為,個人消費貸貼息直接作用于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方面能夠減輕C端(個體消費者)以及B端(企業用戶)的利息負擔,另一方面財政資金可“撬動”居民消費,提高消費貸杠桿率。(記者 楊潔)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金融資訊 頻道推薦
-
公募、券商與社保基金“同框”145只個股2025-09-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