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代銷行業正在面臨一場歷史性的秩序重構。近日,中國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建立基金銷售機構分類評價機制,并將合理調降公募基金的認申購費和銷售服務費。業內人士認為,《方案》直擊行業痛點,有望改變過往基金代銷行業“規模至上”的思維,推動行業從“求快”階段進入“深耕”階段,加速實現“買方轉型”。
打破“規模至上”思維
基金代銷機構作為盈利主體,追求規模擴張的逐利沖動與生俱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求代銷機構主動放棄對規模的追逐有悖商業邏輯,因此,借助制度約束推動行業變革,是行業進化的必然選擇。
《方案》提出,要建立基金銷售機構分類評價機制,將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及占比、首發產品保有規模及占比、投資者盈虧與持有期限、定投業務規模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有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基金短期業績排名靠前對資金有較大的吸引力,基金代銷平臺尤其是一些互聯網平臺,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按互聯網思維或算法,把近期收益領先的產品置于首頁顯著位置,大幅提升“?;?rdquo;曝光度,導致基民追漲買入。這也是過去幾年部分平臺被投資者詬病的原因之一。
擁有五年基金投資經驗、習慣在互聯網平臺購買基金的“90后”基民小風對此深有感觸:“每次發現某行業基金漲勢迅猛,往往就到了階段性高點。”風險偏好較高的他,愿意嘗試購買平臺主推的行業基金或短期績優基金,但虧損的情況十有七八。“如果這次改革能讓行業少些逐利心態,多做些真正幫投資者賺錢的事,那肯定值得期待。”
一家券商機構人士分析稱,規模越大的代銷機構,背后的責任越大?,F在還不知道代銷機構分類評價是否要公示。若要公示,這個評價可能會成為投資者反向選擇代銷機構的重要標準。
不過,貓頭鷹基金研究院聯席總經理姜山認為,評價機制的約束到底要嚴格到何種程度仍是探討點。如果是基金公司,監管少批產品等措施會對其形成硬約束,但對代銷機構而言影響或不大。“除非停業務、停牌照,這個尺度與約束力還需要觀察。”他稱。
《方案》還提及要出臺《公募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合理調降公募基金的認申購費和銷售服務費。業內人士認為,通過降低行業全鏈條的費率,以后機構即便能實現規模大幅增長,實際可獲得的收入也會顯著下降,從根本上減少其規模沖動。
從“求快”到“深耕”
在行業變革的浪潮中,基金代銷機構轉型已勢在必行。
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受公募降費、市場變化、指基崛起等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天天基金、招商銀行等頭部代銷機構在內,不少機構去年的基金代銷收入出現下滑。未來,隨著監管對代銷機構分類評價機制的推進,以及基金認申購費和銷售服務費的調降,基金代銷機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螞蟻基金董事長王珺認為,此次改革方案為基金代銷機構優化業務模式提供了關鍵指引?;鸫N機構的發展有望從“求快”轉向“深耕”,更注重客戶真實盈利體驗和長期資產配置服務能力,避免以首發規模為導向的銷售激勵體系,并降低“贖舊買新”等行業亂象,這與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底層邏輯是深度契合的。
盈米基金認為,公募行業費率下行是必然趨勢,雖然短期會對代銷業務有所影響,但長期來看,會倒逼更多機構進行“買方轉型”。建議機構可先在內部展開試點,讓真正有志于投顧業務的人先轉型,以適應行業變革,在為投資者降低成本之時,實現自身業務模式的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一些代銷機構已在“買方轉型”上先行一步。比如擁有代銷牌照及基金投顧牌照的中歐財富,此前已結合用戶的動態投資需求,并基于投顧投研的底層框架推出“中歐帶你投”服務與一系列針對權益、債券、行業賽道的發車信號,輔助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不過,代銷機構的“買方轉型”依然面臨著一些難點。中歐財富認為,過去行業內更重產品端,但未來代銷機構人員不僅要了解產品,還需具備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的能力。同時,買方投顧業務開展的基礎是客戶的信任,需持續了解用戶需求和反饋,并在長期和客戶磨合的過程中優化財富管理和服務方式,這將是個漫長的過程。
責任編輯:莊婷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