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南勝窯遺址公園(資料圖片)
東南網9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羅龍海)日前,“南勝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入選漳州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紅綠彩瓷曾以鮮艷奪目、明快活潑的色彩暢銷海外,如今這一古老技藝正借助非遺保護的契機,煥發新的活力。
南勝窯址位于平和縣,是明清時期專門燒造外銷瓷的漳州窯代表性窯場。當時,平和民窯蓬勃發展,大大小小的窯爐遍布鄉野,形成“十里長窯”的壯觀景象。所產青花瓷、五彩瓷(紅綠彩瓷)及素三彩等瓷器,隨月港商船揚帆海外,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2006年,南勝窯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涵蓋南勝田坑窯、花仔樓窯、五寨洞口陂溝窯、大垅窯、二垅窯、田中央窯等重要遺跡,還被列入中國海絲申遺預備名錄。2020年,全縣唯一經考古發掘未回填的古窯址——五寨洞口陂溝窯正式開放,迄今已接待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學者,以及海內外游客5萬多人次。
帆影促窯興
平和縣地處漳州西南部,四面環山,水系發達,境內擁有豐富的石英石、高嶺土,為窯業生產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
平和窯興起于明中期。據明萬歷癸丑年(1613年)《漳州府志》載:“瓷器出南勝窯者殊勝他邑,然亦不甚工巧。”清代重修的《平和縣志》記載:“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粗者赤草埔、山隔。”顯示平和窯逐步發展,呈現精粗兩類產品體系。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崛起,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海上貿易港口,以至“閩人通番,皆自月港出洋”。彼時,瓷器作為大宗輸出物品之一,從月港裝船出發,遠銷海外,掀起一陣陣“中國熱”。然而,明代后期,國內陶瓷業的翹楚景德鎮出現原料危機、窯工暴動,造成景德鎮外銷瓷產量大量減少,無法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
漳州窯乘勢興起,窯場沿著九龍江各支流與干流沿岸密集分布。其中,平和縣窯群分布最為集中,產量最大。
經考古調查,目前平和縣境內已發現的明清窯場多達數十處,堆積點百余個,基本遍布全縣各鄉鎮,尤以南勝、五寨最為密集。它們依山而建,擇臨溪坡地筑窯,窯火淬煉的瓷器由竹排運至山下,經花山溪匯入九龍江,最快一日便可運抵月港,由此登上大船遠赴海外市場。
“平和是我省歷史上四大名牌瓷器品種(珠光青瓷、德化系白瓷、建窯系黑釉瓷、漳州窯青瓷)中青花瓷的主產地,也是漳州窯系三大類品種(青花瓷、五彩瓷和素三彩)中最完備的窯口。”平和縣博物館原館長楊征說,在平和,深埋于地下的窯場為數眾多。
1600年沉沒于菲律賓海域的西班牙“圣迭戈號”沉船中打撈出了漳州窯系青花開光盤,與平和燒制的產品一致;1626年荷蘭“希達姆號”運載清單中有從漳州購得的瓷器12814件……在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皆有收藏或出土過平和瓷器,可見當時平和窯瓷器數量之大。
如此大規模的制瓷業必然需要眾多的工匠,他們是從哪里來的呢?《平和文史資料》顯示,平和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江西陶工和先進窯業技術的輸入,帶動平和陶瓷業的發展。
然而隨著明末戰火四起,以及隨后清廷嚴厲的海禁政策,平和窯一蹶不振,直到清順治時期或稍后逐漸停燒,消失于山野之中。
瓷藝融中西
縱觀平和民窯的發展歷程,雖驟起驟落,然其燒造技藝在當時尚屬先進,有著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深得海外人士青睞與珍藏。
走進位于平和縣五寨鄉寨河村的洞口陂溝窯遺址,盡管兩座窯爐的窯頂已然坍塌,但殘存的護窯墻、匣缽等遺跡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將人們帶回當年窯火通明的繁盛時代。這些古老的窯爐雖歷經滄桑卻依舊挺立,默默見證了無數精美陶瓷作品從這里誕生的全過程。
據楊征介紹,這兩座窯爐結構大體相同,均由火膛、窯室、出煙室三大部分組成,每間窯室前端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道窯門。后間窯室的水平面較前間稍高,形成明顯的階級狀。這是明清時期最為流行的橫室階級窯,M形匣缽和支釘燒同樣在平和被使用。
我國陶瓷窯爐結構的使用和發展,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宋以前是龍窯,元代是分室龍窯,明清時期為階級窯。橫室階級窯的顯著特征是窯室寬度遠超其進深,且每間窯室獨立起券。有著余熱利用效率高、易于控制還原氣氛等優點,有利于提升瓷器品質和成品率;同時,窯室空間較大,單窯裝燒量可達上千件,生產效率高。正是這樣先進的窯爐技術,為平和窯外銷瓷器的高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先進的制瓷工藝,平和窯瓷器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其胎色多呈灰白或白色,造型規整端莊,器表線條流暢勻稱。尤為突出的是,燒制過程中以砂層代替墊餅所形成的砂足口,被稱為“砂足器”。
平和窯產品種類豐富,既有粗大厚重的大件器物,也不乏精巧雅致的小件作品。其中,色彩絢爛的五彩大盤以及造型各異的動植物形素三彩盒最具特色。“平和所產不同的瓷器類型中都可以見到直徑達30厘米以上的大盤,甚至個別直徑達50多厘米。”楊征說。
近日,央視新聞客戶端發表《文博日歷|畫在大盤子上的“航海日志”》一文引發關注,其“主角”——明漳州窯五彩羅盤航海圖瓷盤,正是產自平和的五彩瓷。該盤口徑達34.2厘米,口沿飾以紅彩雙圈,內側以黑、藍雙彩勾勒出山巒、草木、舟楫等景物;盤腹則描繪著星宿列張、島嶼星羅、驚濤拍岸、帆影競逐、飛魚掠波、麒麟踏浪等壯闊圖景。盤心寫著“天下一”三字,由內而外環飾楷書銘文與天干地支。整盤紋飾既充盈海洋氣息,亦展現福建人民勇于拼搏的性格特征。
平和窯屬燒制外銷瓷窯場,主要采用訂單化生產,各窯場根據客商提供的景德鎮瓷器或西方喜愛的瓷器樣品生產。這些瓷器不僅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上還巧妙融合了西方元素,例如阿拉伯文、向日葵、郁金香圖案常與中國傳統紋飾相伴出現,這正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見證,也是其能暢銷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秘古遺存
走進平和窯窯址展示廳,清雅艷麗的青花瓷、鮮艷明快的五彩瓷、小巧精致的素三彩等瓷器讓人眼前一亮。
平和窯所產瓷器種類多,有青花瓷、素三彩、五彩瓷、青釉瓷、白釉瓷、醬釉瓷等,且造型豐富、品類齊全,應有盡有。明清時期,平和窯一批批精美的瓷器乘船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歐洲、非洲各國。
然而,由于產地不明,這些青花瓷、五彩瓷和素三彩瓷在國外被稱為“克拉克瓷”“汕頭器”“吳須手”“吳須赤繪”和“交趾香合”等。
比如,17世紀,素三彩香盒風靡日本。但自古以來,日本茶界都籠統地認為“交趾香合”是原產于古代交趾國(今越南)的舶來品。1997年秋,福建省博物館和平和縣博物館聯合對田坑窯展開保護性發掘,出土了大量素三彩瓷,經中日雙方研究人員考證,田坑窯正是日本“交趾香合”的原產地。
此次挖掘進一步推動了中日文化交流,應日方邀請,田坑窯出土文物于1998年至1999年間赴日展覽,還出版《交趾香盒——福建出土文物與日本傳世品》一書,集中展示了180多張精美的素三彩瓷器相關圖片。海內外眾多關于素三彩的學術研究論文也相繼發表。
為日本“交趾香合”找到歸宿,只是平和窯考古調查的重要成果之一。20世紀90年代,福建省、平和縣文物部門先后三次挖掘南勝田坑窯、花仔樓窯和五寨大垅窯、二垅窯、洞口陂溝窯等,揭露出窯爐、作坊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青花瓷、五彩瓷和素三彩。這些出土的瓷器與國外大量“不明產地”的瓷器,規格、圖案工藝風格完全相同。消息傳開,平和瞬間吸引了國內外陶瓷界的目光。
經過多次學術研討,專家學者們最終得出結論:“克拉克瓷”“汕頭器”“吳須手”“吳須赤繪”的瓷器均產自漳州(平和)窯,彰顯了平和窯在我國陶瓷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1999年,漳州窯的杰出代表“南勝窯址”的發現被評為新中國50周年福建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平和窯燒造瓷器的外銷和對外輸出,為我國陶瓷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為中外人民的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作出重要的貢獻!這是值得我們應該極大重視和研究的。”著名中國古陶瓷學者和教育家葉文程在給《平和窯》一書作序時點評道。
窯火今又燃
近年來,平和將陶瓷文化作為當地一張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并不斷將其擦亮。
“這是我們精心打造的一套茶器。”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南勝鎮法華村的漳州克拉克陶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濤拿出一套盒裝茶器熱情地介紹著。
20多年來,黃濤一直在搜集散落的平和窯瓷器。2015年,他對復原平和窯生產工藝產生興趣,遂設立陶瓷體驗館。最初三年,他跑遍舊窯口挖土取樣,請七八十歲的老藝人傳授制瓷技藝,同時帶著團隊日夜試驗釉料配方。在其公司樣品展示墻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試驗杯。每個試驗杯都刻著編號,記錄著溫度與配方數據,見證了其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努力。
“紅綠彩”即五彩瓷,因多見紅綠色而聞名。作為“南勝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黃濤改進釉色的同時,創新工藝,將傳統“紅綠彩”釉上彩改為釉下彩工藝——坯體繪畫后覆釉高溫燒制,使顏料完全封存于釉下,解決釉上彩遇高溫易析出有害物質的缺陷,兼顧安全與色彩表現。
“復刻不是照搬,要在傳統基因里長出當代模樣。”他拿著新制作的茶器解釋道,通過提取明漳州窯五彩羅盤航海圖瓷盤的“天下一”、楷書銘文和天干地支字樣及麒麟繡球紋飾,融合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學名言,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故宮收藏的素三彩刻花蓮瓣口盤就出自我們法華村田坑窯。下一步,我們將爭取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復刻館藏珍品,使更多平和窯珍品通過文創產品形式再度‘圈粉’。”黃濤說。
為弘揚平和窯陶瓷文化,當地政府也在探索。今年5月1日,“海絲奇緣·柚花青瓷”古堡探秘活動在五寨鄉激情上演。通過窯火傳遞、“窯”滾之夜古堡音樂會、瓷文創潮玩等系列活動,打造一場集文化、藝術、娛樂于一體的創意市集活動,為游客帶來別開生面的陶瓷文化體驗之旅。
五寨鄉是洞口陂溝窯的所在地。近年來,五寨鄉聚焦陶瓷文化、閩臺文化等優勢,謀劃開展騎行、陶瓷展覽等系列活動,將洞口陂溝窯與無名樓串點連線,打造成新的旅游IP。“我們正在謀劃平和縣海絲古瓷兩岸文旅融合項目,計劃打造陶瓷制作工坊,提升古窯址文化體驗公園等項目,形成‘展館參觀+遺址探索+生態體驗’的一站式文旅模式。”五寨鄉黨委宣傳委員林景榮說。
此外,南勝中心小學創辦“平和窯青花瓷社團”,精心編撰校本教材《泥與火的傳說》,讓陶瓷文化走進課堂;南勝鎮打造太極瓷韻公園,生動展示陶瓷文化……在平和大地,社會各界正深耕平和窯陶瓷文化資源,創新活動形式,奮力書寫陶瓷文化發展新篇章。
聽海
古瓷出海 絲路有聲
□范陳春
丘陵收起了當年的火光,只留窯壁的褶皺,疊著未涼透的時光。
泥土還攥著窯工的腳印,風從裂縫里鉆過,細數未燒完的旦夕。
這沉默的窯址,何嘗不是一部立體的“海洋貿易史”?每一道窯壁的紋路,都在追問:一件瓷器從土與火的淬煉中誕生,到跨越重洋抵達異邦,究竟承載了多少超越商品本身的意義?
依山傍海的福建,有著得天獨厚的制瓷條件。豐富的石英石、高嶺土,為窯業生產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基礎。地處漳州西南部的平和,水系發達,窯場沿著九龍江各支流與干流沿岸密集分布,形成“十里長窯”的壯觀景象。這些窯場依山而建,瓷器由竹排運至山下,經花山溪匯入九龍江,一日便可運抵月港,進而遠銷海外。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崛起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海上貿易港口,成為福建古瓷出海的重要起點。彼時,瓷器作為大宗輸出物品,從月港裝船出發,掀起了一陣陣“中國熱”。此時的景德鎮,因原料危機、窯工暴動等因素,外銷瓷產量大幅減少,無法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于是,漳州窯乘勢而起,平和縣的窯場更是成了福建青花瓷的主產區。它不執著于與景德鎮比拼傳統工藝的極致,而是以規模化生產、適配海外需求的設計,精準抓住了市場缺口。據考古調查,平和縣境內已發現的明清窯場多達數十處,堆積點百余個,其產量之大,可見一斑。
平和窯瓷器的“獨特”,是“主動融入世界”的證明。“砂足器”的工藝特征,是為適應遠洋運輸的耐用性而改良;五彩大盤上的星宿、島嶼圖案,是福建人“向海而生”的精神投射;阿拉伯文、郁金香等西方元素的融入,表明在數百年前,中國瓷器就已在做“跨文化設計”。
古瓷出海,不僅僅是商品的貿易,更是文化的傳播。17世紀風靡日本的素三彩香盒,曾被認為是原產于古代交趾國的舶來品,直到1997年,平和田坑窯被發掘,才揭開了其真正的原產地之謎。這一發現也讓世界看到了福建古瓷的魅力。此外,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出土了大量的平和窯瓷器,這些瓷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中國的審美與技藝融入異邦的日常生活,這種“滲透式”的文化傳播,遠比刻意的宣講更有力量。
回到漳州,這片孕育了“十里長窯”的土地,如今依然在傳承和弘揚著古瓷文化。近年來,平和縣通過考古發掘、文化展覽、旅游開發等方式,讓古老的窯址重新煥發出生機。洞口陂溝窯作為全縣唯一一處經考古發掘后沒有回填的古窯址,正常對外開放,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時,當地的陶瓷藝人也在不斷創新,將傳統的制瓷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讓古瓷走進了現代生活。
時光流轉,絲路留聲,平和“十里長窯”依然靜靜訴說著當年的輝煌。我們期待,這片土地上的古瓷能夠再次揚帆起航,帶著中國文化的自信,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黃濤向孩子們傳授紅綠彩燒制技藝。 (資料圖片)
小學生組隊參觀平和窯窯址展示廳。 (資料圖片)
五彩四開光立鳳花卉紋盤 李妙珠 攝
五彩開光阿拉伯文字紋瓷盤 李妙珠 攝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東山社會各界人士緬懷抗戰英烈2025-09-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