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切牛排、原切牛肉干、原切羊肉卷……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要求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原切”肉制品進入大眾視野,但部分商家以“調理肉”充當“原切肉”銷售。面對真假“原切肉”,消費者應該如何分辨和選購?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消費者正在選購原切牛排。記者 沐方婷 攝
并非所有“原切”都是真原切
在福州一家即時配送平臺上,一款進口原切菲力牛排位列牛肉排回購榜第一,牛肉未經腌制、調味等處理,直接切割而成。作為牛排愛好者,市民小林表示,自己很喜歡吃這種原切牛排,“牛排沒有經過加工,不添加防腐劑,感覺更健康”。
原切肉,顧名思義,是指直接從動物身上切割下來的整塊肉,沒有經過預處理。以牛肉為例,原切牛肉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牛肉的天然口感和外觀,因此憑借品質方面的優勢,迅速捕獲了一部分消費者的芳心。
23日,在鼓樓區洪甘路的一家商超內,原切牛腱子、原切兔肉、原切肥牛卷……五花八門的原切肉類產品隨處可見。其中,單牛肉類就有冷凍巴西原切眼肉牛排、安格斯原切牛腩、原切牛肋骨等品類,這些產品均經過低溫處理,牛肉呈深紅色,肌理紋路感更為明顯,價格也更高。
但并非寫著“原切”就是真原切。在冷鮮肉類區,記者留意到,一款西冷牛排包裝上寫著“原切牛排”四個大字,其配料上標注著去骨牛肉、水、黑胡椒等十幾種配料。工作人員對何為“原切牛排”、何為“料理牛排”并不清楚,部分消費者也分不清,單憑著包裝上的“原切”字樣進行選購。
不僅是商超,一些餐飲店也喜歡貼上“原切”標簽。在福州一家連鎖手工飯團店,招牌飯團之一就是“澳洲原切牛肉飯團”,該產品頁面里對商品名中所涉“原切牛排”的介紹僅“牛排”兩字,既無牛排原產地,也無加工方式的介紹。還有一些餐飲店也標稱“原切牛肉火鍋”“原切自助”“原切自助烤肉”。
福州嚴查肉制品制假售假
連日來,一場肉制品摻雜摻假專項整治行動在全市展開。福州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聚焦肉制品制假售假,重點檢查餐飲環節肉類索證索票資料不全、以調理肉冒充原切肉、以低價肉冒充高價肉、生鮮肉及冷凍肉貯存條件不合格等相關問題,重點檢查網紅餐飲店、連鎖餐飲店等市場主體。
日前,倉山區城門市場監管所成功破獲一起利用外賣平臺虛假宣傳“原切牛肉”案。執法人員在一家外賣平臺進行網絡巡查時,發現某西餐店“黑椒原切牛肉意大利面”的宣傳圖片雖然誘人,消費者的評價卻是“口感不對勁”。比對細節后,執法人員初步判定圖片疑似凍肉,店家可能涉嫌虛假宣傳。
執法人員隨即突擊檢查這家門店的后廚,發現冰柜里存放的全是預包裝冷凍肉,產品名稱赫然寫著“預制牛肉”字樣,標簽顯示該牛肉為原料經過切割、調味、搭配組合的“速凍生制菜肴制品”。店主最終承認為了攬客,用了“原切”的噱頭,執法人員當場責令其立即整改,并立案調查。
聚焦肉類制品摻假造假等突出問題,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支隊還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牛羊肉制品進行抽樣檢測。支隊表示,將保持對制售假劣肉制品行為的高壓嚴打態勢,依法查處一批違法案件,切實凈化全市肉制品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
區分原切肉和合成肉有講究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24)中規定,生、鮮肉禁止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依據《牛排》(QB/T5442—2020)中規定,調理牛排應該用醒目的字體標出“調理”,且標簽中不應出現“原切”字樣,并如實標注原料、工藝及添加劑,避免誤導消費者。
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工程師林彤介紹,以牛排為例,原切牛排指僅經過物理分割、冷凍等基礎加工、保持天然屬性的肉制品,其紋理自然、粗長,呈樹枝狀;調理牛排是以鮮、凍分割牛肉為原料,配以輔料調理加工而成。消費者要注意區分各自的特性,選擇正規渠道和標簽清晰的產品進行購買。
近日,省市場監管局發布肉制品防“坑”指南,針對部分消費者分不清原切肉和合成肉的現狀,提醒消費者,原切肉原料僅為純肉,外觀色澤鮮紅,肌理連貫,產自源頭,就像剛開采的原油。
挑選肉制品要學會類似中醫的“望、聞、問、切”——看一看、按一按、聞一聞,選擇色紅質緊無異味的產品。其中,調理肉的加工方式為原切或重組后調味,為方便生產、流通管理,允許按標準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劑。目前定量檢測也取得突破,商家若想以次充好,逃不過成分分析。另外,消費者選購時還要注意保質期,并保留好消費憑證,以便投訴維權。(記者 沐方婷)
責任編輯:肖舒
- 廈門公安發布通告 征集制售假劣肉制品違法犯罪線索2024-11-12
- 漳州公開征集線索 嚴厲打擊涉肉制品違法犯罪行為2024-10-23
- 世界衛生組織:火腿培根為致癌物 與砒霜同列2015-10-2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從三重優勢看國際深水樞紐港崛起2025-08-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