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文奎)立秋過后,閩江河口濕地的傍晚來得早了些。近處,招潮蟹的螯鉗在晚霞中晃動,紅樹林的氣根在淺水里舒展;遠處,白色的鳥兒自由飛翔,濕地科研監測人員郭萍萍說,那是濕地的“常客”黑臉琵鷺。
但這“常客”曾有段時間不常來。世紀之交,這里違規養殖時有發生,灘涂垃圾遍地,互花米草瘋長……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開發與生態保護真的不能兼顧嗎?
福州用數據給出了答案:全市濕地總面積19.4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14%,濕地保護率達55.33%,兩項指標均居全省首位。其背后的探索與努力,也為全球濱海濕地保護貢獻了福州智慧。
從瀕危濕地到候鳥天堂
福州地處閩江出海口,“江海交匯”的區位、低平的海岸地形、豐富的泥沙沉積及適宜的氣候,共同造就了濱海濕地的主導地位。
閩江河口濕地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7種濕地類型,是亞熱帶地區典型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全球極危物種在此繁衍生息,成就了福州濕地生態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自2013年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起,48歲的林勝就成了濕地巡護員。
原本從事海鮮貿易的林勝見證了這里的變遷。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立,短短10余年間,從縣級升為省級、國家級。不合理的建設計劃被叫停,填海造地沒了,違規養殖魚塘清了,污水和垃圾漸漸少了,修復保護措施接連出臺。
“政府建了保護區,還做了不少濕地保護宣傳。看得見的變化讓我覺得保護濕地很重要,也是我堅持的理由。來當巡護員,就是保護濕地,保護自己的家園。”林勝說。
12年來,除了臺風等極端天氣,林勝每天隨著潮汐變化在7公里的巡邏路上穿梭。
“明顯感到大家的保護意識提高了!以前收地籠還會跟你吵,現在偶爾碰到偷捕的,對方都不好意思地收起就走。”林勝的話里滿是欣慰與自豪。
這些年,福州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劃圈守護,清退互花米草、養殖池,歸還候鳥棲息地,閩江河口濕地實現從瀕危濕地到候鳥天堂、從人鳥爭地到人鳥互相成就的轉變。如今,福州濕地內棲息著維管束植物124科334屬539種,脊椎動物52目172科424屬678種。閩江河口濕地常年有超過5萬只水鳥遷徙停歇,近3年有16種水鳥的種群數量達到或超過國際重要濕地標準。
沿著江口溯流而上,福州城區139條內河縱橫交錯,大小湖泊點綴其間。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河網平均密度超過3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并不多見,這是一筆值得珍視的綠色財富。
科技是保護濕地的重要手段
福州市閩侯縣曇石村,有個海拔僅26米的小土丘,見證過5000年前閩江入海的浩瀚。這處臨江傍海之地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也是福建古文明的搖籃。
如今,閩江入海口已向東移了60多公里,大量泥沙沉積在長樂以北、馬尾以南一帶,閩江河口濕地成了新的陸海交接地帶,這里水草豐茂、候鳥云集,也讓福州成為全球候鳥遷徙九大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上的關鍵節點,也是瀕危物種“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的家園。
“這些都是考古挖掘和科學觀察的結果。”郭萍萍說,“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科技都是保護濕地的重要手段。”
2020年11月,一只出生在韓國編號“Y74”的黑臉琵鷺飛到閩江河口濕地,引起郭萍萍和同事的關注。黑臉琵鷺本是候鳥,每年11月飛來越冬,次年3月北飛。但閩江河口濕地的良好環境讓“Y74”戀戀不舍,成了這里的“常客”。
郭萍萍和同事通過鏡頭,見證它創下保護區有明確記錄以來黑臉琵鷺的最長留居紀錄,為濕地環境的改善提供了科學印證。
在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像郭萍萍這樣的保護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組成了一支專業且有活力的生態保護團隊,為濕地生物的繁衍生息保駕護航。
目前,閩江河口濕地已設立院士工作站,國家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等科研平臺也相繼建立,國內頂尖專家團隊紛紛前來,為濕地保護匯智聚力。在智慧治水領域,福州還首創“數字化+物業化”河湖管理模式,通過智能監測、智慧調度實現水系精細化管理。
民間社會團體也積極出力。2004年成立的福建省觀鳥協會,在鳥類保護、科普宣傳、生態研究等方面做了不少事。2008年,閩江河口濕地和馬祖先后記錄到同一只受傷的中華鳳頭燕鷗,證實兩地燕鷗是同一種群。此后,兩地輪流舉辦中華鳳頭燕鷗保育研討會,協同開展資源調查、技術共享。
立法是鞏固成效的最優解
個人的堅守、群體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如何穩住保護成效、走得更遠?立法是最優解。
走進福州市林業局法規處處長林茂星的辦公室,案頭兩本略顯陳舊的書尤其顯眼:一本是2014年出版的《濱海濕地保護法律問題研究》,另一本是2009年出版的《中國濕地保護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這兩本書是《福州濕地保護管理辦法》的理論基礎。
“我們2015年就啟動了辦法草擬,醞釀兩年后出臺,不僅在省內是最早的,在全國也算是領先。”林茂星回憶,管理辦法出臺前,濕地管理保護權責不清、無法可依,生態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制定全省首部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像在荊棘中開路,難度不小。單是濕地概念的定義,就經過了無數次討論。在沒有上位法的情況下,要制定出既符合生態保護法治原則又貼合當地實際的辦法,并不容易。”林茂星介紹,他和團隊多次請教專家,先后到浙江、江蘇調研,查閱了大量文獻,經過20多稿修改,《福州濕地保護管理辦法》終于在2017年頒布實施。
“有了這個辦法,定義清了,權責明了,特別是退養賠付政策有了依據,對后來清退濕地養殖幫了大忙。”福州市林業局資源站工作人員杜超感慨道。
10年來,以《福州濕地保護管理辦法》為總綱,福州先后出臺16部濕地保護細分辦法,保護越來越精細。
今年7月起,新修訂的《福州市濕地保護辦法》正式實施,去掉了“管理”兩字,更突出保護核心。針對濱海、河湖等不同濕地類型,采取分類保護措施,讓保護更科學、精準。
日前,福州市政府出臺《福州市國際濕地城市提升方案》,從規劃引領、依法保護、強化管理、智慧監測、科學修復、合理利用、宣傳合作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健全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推動濕地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鞏固“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成果,力爭6年后高質量通過國際濕地城市評估認證。
眼下,杜超正忙著《福州市濕地保護規劃(2025—2031年)》的前期對接。和他一起工作的濕地保護新生代都清楚,獲得“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后,責任與使命更重了。
責任編輯:趙睿
- 注意防范!福州發布臺風藍色預警2025-08-13
- 福州市政務服務中心黨員攻堅破壁壘,提升政務效能2025-08-13
- 5家“福州工匠學院”獲授牌2025-08-13
- 福州市社會福利院迎來家庭醫生工作室2025-08-13
- 臺風“楊柳”今夜明晨或登陸閩粵沿海 福州啟動防臺風Ⅳ級應急響應2025-08-13
- “海青新福卡”正式上線 持卡者3年內免費乘坐福州公交地鐵2025-08-13
- 福州市少兒圖書館暑期部分空間延時開放 為市民提供夜間閱讀服務2025-08-13
- 福州高新區建平中學新校區將于9月投用2025-08-13
- 多部門聯合舉辦座談會 助力企業揚帆出海2025-08-13
- SM福州倉山城市廣場預計春節前封頂2025-08-1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市鼓樓區五鳳街道組織開展“薪火杯”紅歌2025-08-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