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金行業專項整治工作的開啟,部分平臺的“燒錢模式”難以為繼,從業機構和投資者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逐步回歸理性。
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亂象叢生,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10月13日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計劃于2017年3月30日完成。作為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本輪專項整治行程過半,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治效果又如何呢?
“破窗效應”得以改善
本輪專項整治對象主要是兩大類:非持牌機構違法違規開展金融業務,和持牌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前一類機構是目前市場上欺詐行為的主要源頭;后一類機構存在不符合法規要求的經營行為,但未曾得到及時制止和處罰,某種程度上集聚了金融風險。
如果任由這兩類行為發展而不加以約束,不守規矩的做法或將大行其道,從而形成“破窗效應”,誘使后續大量合規者爭先仿效,進而破壞原有穩定的法制環境。
因此,專項整治工作恰逢其時,通過強力手段,消除了大批不規范的小平臺。國內P2P網貸機構數量已從3000多家下降到2000家左右。公安機關查處的互聯網金融案件達到1400起,處罰人員4800名,涉案金額高達5000億元,客觀上避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落入混亂局面。
資金集中熱度下降
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網貸平臺受到市場熱捧,引發了風險投資的追逐。風險投資的進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從業機構增強資本實力,實現規模擴張和業務拓展。
但是資本的過度追捧也帶來了兩個負面效應:一是風投往往只看中平臺的客戶規模而非盈利能力,導致眾多互聯網金融機構競相采取“燒錢”模式做客戶流量,對于市場定位和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卻鮮有長遠考慮;二是風險投資紛紛追捧行業排名靠前的機構,致使很多“小而美”的平臺難以獲得資本支持,不利行業良好環境的形成。
今年以來,隨著多個風險事件的爆發和專項整治工作的開啟,互聯網金融的熱度有所減退,部分平臺的“燒錢模式”難以為繼,從業機構和投資者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逐步回歸理性。依照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判斷,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5年來,目前已步入去泡沫化的低谷“幻滅期”階段,此后行業將步入穩步發展階段。
網貸行業“洗牌”來臨
首先,網貸行業的“洗牌”或已真正來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機構共計2349家,累計問題平臺1778家;其中,拿到ICP經營許可證的只有5.73%,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符合監管要求的平臺不足3%。客戶流量小、風控能力差、涉嫌違規的平臺要么轉型,要么出局,準入門檻的提高有效清理了市場原有亂象。
由于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由地方金融辦負責監管,且多有地方政府背景,在合規性方面瑕疵較少,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也成為網貸平臺重要的轉型方向之一。
其次,網絡理財得到逐步規范。隨著專向整治方案的進行,將會有一批以“財富管理”為名、實則進行網絡詐騙的不法機構被查處,諸如對“e租寶”、“財富基石”等的清查打擊就對市場產生了震懾作用。
加之對金融產品網絡代銷行為的規范,部分持牌從業機構對資管產品進行拆分、夸大產品收益等違規行為,也將受到約束。
至于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等從業機構,在規范經營的要求下,強化客戶備付金管理以應對潛在風險才是明智之舉,否則將有遭到監管部門處罰的可能。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從AR紅包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016-12-30
- 互聯網金融開啟監管元年 平臺將謀求轉型2016-12-27
- 福州倉山專項整治食用油塑化劑 長樂推進農產品發展2016-12-09
- 莆田:摩托車不靠右行駛 將入“黑名單”2016-12-08
- 亂搭遮陽棚煞風景 市容開展專項整治2016-12-07
- 龍巖市工商局開展 “霸王條款”專項整治2016-11-27
- 福建省專項整治嚴重交通違法 今起至明年1月19日2016-11-20
- 泉州開展重點車輛交通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2016-11-17
- 泉州開展占道經營專項整治 嚴查“流動廚房”2016-11-15
- 長泰開展對中小學生騎行超標電動車專項整治活動2016-11-10
- 最新互聯網金融 頻道推薦
-
天津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 國美金融當選副會2017-01-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