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田糧藝傳承人潘德貴正細心地制作糧食畫作品《春耕》。 楊勇 攝
中新網綿陽4月9日電 (楊勇 董媛媛 楊海燕)黍子、谷子、紅豆、蔬菜種子……這些人們常見的五谷雜糧,也是生活中必需品,卻被四川省綿陽市豐谷鎮的潘德貴制作成一幅幅被賦予吉祥喜慶內涵的圖文。
潘德貴將收集的種子存放在玻璃瓶中。 楊勇 攝
今年60歲的潘德貴是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鑫田糧藝傳承人。鑫田糧藝年代久遠,傳承于民間,是川西北地區典型的鄉土文化,純手工技藝。以五谷雜糧和自然界的各種種子為材料,利用自然顏色、自然形狀,通過構圖、線條明暗、粘貼、鑲嵌等傳統技法,最終制作以吉祥、喜慶的圖飾、文字以及人們生產、生活場景為內容的作品。
走進潘德貴的工作室,只見用五谷雜糧制作的吉祥文字、人物畫、農耕文化生活畫……應有盡有。“從最開始接觸糧藝,至今已有30多年。”潘德貴介紹說,他的爺爺和二叔是糧食作畫的高手,耳濡目染下,自己也喜歡上糧食作畫。“上世紀80年代初,退伍后就來到涪城區豐谷糧站工作,但由于當時糧食十分緊缺,只能作一些簡單的圖畫、文字等。”
2000年,潘德貴自費成立了“鑫田糧藝創作室”,并尋訪了許多民間工藝大師。“為豐富制作材料,我每年都會到全國各地搜集大量的五谷雜糧和種子。”潘德貴說,收集的種子需要進行整體除雜、藥物處理、殺毒、去蟲卵等多道工序,存放玻璃瓶中,現已收集了3000多種品種。“爭取能收集到上萬種品種,可以創作出更多更新穎的作品。”
據潘德貴介紹,自2010年起,鑫田糧藝曾連續三年受邀到新加坡參展。其中,代表作品《農耕圖》在國內參展上獲獎。
盡管鑫田糧藝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然和其它民間技藝一樣受到現代工業文明和高科技的沖擊,生存空間日益減少,傳承和發展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
由紅豆、谷子、黍子、蔬菜種子制作的“福”字。 楊勇 攝
“糧藝作畫人工成本高,是一件重復、枯燥的純手工活,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和悟性。”潘德貴介紹說,完成一副作品,簡單的需要四、五種種子,多的上百種,現在有5名徒弟,跟隨他學習最長的人堅持了13年,“師徒間只能口傳心授,更多時候需要徒弟自己領悟出來。”
為了讓更多人喜歡糧藝作畫、了解糧藝作畫,潘德貴帶著傳統手工技藝走進校園,定期在綿陽外國語實驗小學授課,領著學生們制作他們感興趣的圖案、文字等,同時向學生們講授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故事。
“每幅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無論再困難,我都會把這門手工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鑫田糧藝。”潘德貴如是說。
責任編輯:趙睿
- 別扔!這些食物這一部位都是潛藏的營養寶庫2017-09-21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綿陽非遺傳承人用五谷雜糧繪出多彩世界2018-04-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