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不高等現象,關鍵要在供給側發力,找準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潤物無聲的文化事業,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
“打卡”博物館、美術館,到公共圖書館感受書香,參與社區組織的文藝活動……炎炎夏日,很多居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資源,豐富了文化生活。蓬勃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正在不斷滿足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是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向社會成員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穩步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農家書屋、電子閱報欄等來到群眾身邊,正在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當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和設施建起來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問題便擺在了人們面前。有群眾反映,一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不高,農家書屋“只見房子不見讀者”等現象在一定范圍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漸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趨勢,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錯位”。改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不高等現象,關鍵要在供給側發力,找準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
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需要改變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內容單一、供給缺乏彈性等問題,更好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對接。現實中,我國農村人口結構不斷變化,相關需求也日益多元。在這種背景下,圍繞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應當在內容資源上不斷進行更新。同時在載體上也應與時俱進,更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人們更便捷地獲取知識和信息。比如,現在不管城市還是農村,父母都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兒童圖書館經常人滿為患,兒童圖書的借閱量占不少圖書館外借圖書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理應加大兒童圖書的采購量、擴大兒童閱覽室的面積。讓服務內容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才能縮小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之間的差距。
我國文化資源日益豐富,群眾的文化選擇空前廣泛,欣賞水平也日漸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給更新緩慢、不對群眾胃口,自然會導致吸引力不足。需要看到,我國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當群眾呼喚動態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務時,公共文化服務就不能全都是靜態的、非社交化的讀書、看報、看電影;當群眾習慣于從移動互聯網上獲取資訊和娛樂時,公共文化服務就不能僅停留在物理空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就必須重視群眾在文化需求方面發生的變化,掌握服務對象的特點和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潤物無聲的文化事業,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讓文化之風充盈社會空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社區“智慧書房”;一些地方突破傳統服務界限,充分呼應群眾所需,為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孩子開辦“四點半課堂”;還有地方挖掘本地戲曲、民樂的優勢,構建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等。事實證明,立足本地特點,貼近群眾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人。
責任編輯:胡君毓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人民時評:正視美聯儲加息的影響 不必過分擔憂2016-12-16
- 人民時評:正視食品消費升級的治理短板2016-10-17
- 最新旅游資訊 頻道推薦
-
死亡色口紅、好老婆獎杯……七夕土味禮物你收2019-08-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