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1945年10月25日,在臺灣北部中山堂,舉行了一場注定載入史冊的重要儀式,那就是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這場典禮的舉辦,標志著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

    近代中國,飽受欺凌,臺灣更成為列強反復爭奪之地。早在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軍隊就曾進攻臺灣,遭到劉銘傳率軍重創。中法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對日宣戰布告”:“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因此,日本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的統治,也是從這一天失去憑借的。

    到了1943年,美、英、中三國簽署了《開羅宣言》,其中規定:戰后東北、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確定了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應歸還中國,國際社會表明了支持中國方面訴求的一致立場。

    但“臺灣光復”成為現實,則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后的1945年10月25日。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時刻,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收復臺灣過程中的立場和舉措,盡管存在應當依靠什么力量收復臺灣的問題,但從總體上看,還是比較積極的,這也是蔣去臺后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堅持“一個中國”立場的一個重要歷史淵源。

    蔣介石1946年10月25日在《臺灣光復一周年紀念會訓詞》中說:“我們國父倡導國民革命,即以光復臺灣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孫中山在臺灣失陷的一年,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當時發布宣言,就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的口號。

    臺灣光復之時,島內的報紙媒體上,均有大量商家行號刊登歡慶臺灣光復的廣告。據說,當時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戶戶張燈結彩,雖然地方上有若干民眾報復日本人的小騷動,但整個局勢都處于平靜而穩定,并等待國民政府的到來。

    我們常說“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對于“臺灣光復”這個詞,島內“臺獨”勢力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陳水扁在臺掌權二十年間,都想極力抹滅這段臺灣先賢的光輝抗日史實。

    李登輝推行“去光復節”政策,取消“臺灣光復紀念日”為法定假日,并廢棄“臺灣光復紀念日”,將其竄改為“終戰紀念日”。陳水扁則竄改歷史教科書,其目的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切斷臺灣人民的兩岸歷史連結記憶,斷絕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對于“臺灣光復”這段歷史,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人應該牢記,只有建立共同的歷史觀,才能形成共同的國家認同感,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推動兩岸關系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文/關其行)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三星Galaxy S25 Edge正式發布:5.8 毫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胶州市| 方城县| 上虞市| 武强县| 中西区| 墨江| 荆州市| 海林市| 静宁县| 惠来县| 普陀区| 长海县| 温泉县| 肃宁县| 琼海市| 赣州市| 达日县| 东莞市| 石棉县| 南宁市| 凤山县| 濮阳县| 常宁市| 平顶山市| 五原县| 禄丰县| 依兰县| 革吉县| 明溪县| 乐陵市| 侯马市| 双桥区| 鄂托克前旗| 女性| 旅游| 舞阳县| 阿巴嘎旗| 延川县| 乳山市| 岑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