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家庭學中文已不算稀奇事,但若全家子女從一出生就開始“沉浸式”學中文,就極其少見了。來自紐約曼哈頓下城的“白家”(Berat),正是少有把中文當作第一母語在學的美國家庭,家中九個女兒更因中文說得好,被小區喚作“白家九鳳”。
“白家”女孩從大到小,都有各自的中文名,老大白琳(Lindsay Berat)今年19歲,現就讀于紐約大學上海校區,她三年前曾參加“漢語橋”中文比賽,還以美東賽區預選賽冠軍的身分,到中國昆明參加世界中學生比賽。
林美華老師(中)帶著白家女孩為中文比賽做準備。(圖片來源: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羅曉媛 攝)
妹妹們也年年在美東各地參加漢語比賽。在2019年馬里蘭大學舉行的“漢語橋”比賽上,16歲的雙胞胎姊妹白麗、白蓮,14歲的三胞胎姐妹白蘭、白鷺、白蕾,12歲的白朗、10歲的雙胞胎姐妹白樂和白靚,雖然性格各異,但都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
說起九個女兒學中文的經歷,最大功臣是媽媽白林(Lynn Berat),這位耶魯大學畢業的法學及醫學博士,因早年偶然到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交流的經歷,對中國文化和中文燃起興趣,希望女兒們能在全球化時代,掌握中文這一重要語言。
女兒們一出生,白林便刻意請來只會說中文的保姆,培養母語似的中文學習環境;她還把女兒們送到雙語學校就讀,不僅引導她們學習笛子等中國樂器,也常到紐約華埠玩耍,或到皇后區的法拉盛參加中文比賽。
白林笑稱,由于從小家里都講中文,女兒們直到上學的年紀,才發現原來周圍的人都不說中文。“人們常說,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我認為,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她說,在這樣一個年代,讓孩子們學習不同文化非常重要,而且需要融入其他人的文化,學習的越多,才越能了解差異。
白林還帶著女兒們先后三次到中國旅游,小女兒最愛的動畫片也是中國同齡孩童愛看的“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白林坦言,這樣的培養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的支撐,但她愿意為此付出,“學一門語言,就要按照本土人的要求來,讓她們說得字正腔圓。”
與白家相識九年的中文老師林美華,也感慨這家人對中文的熱情和超高的學習能力。“白家九鳳”的名字就是她取的。林美華說,白林自己就是能說多門語言的跨學科人才,對女兒的要求也很高,別看她們為中文花費這么多時間,平時的課業成績也很優秀,年紀稍大的在七、八年級就得到中文AP考試的滿分。
責任編輯:王穎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漢語熱”再升溫 沙特計劃將中文納入所有教育階段課程2019-03-11
- 美國大學要求留學生不能用中文 耿爽:有違人之常情2019-01-31
- 外國留學生親歷改革開放:我的中文才能有了用武之地2019-01-30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德國半文盲有多少? 調查:大約有620萬成年人2019-05-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