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正迎來新一輪密集“補血”。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包括青島銀行、張家口銀行、廊坊銀行、日照銀行、保定銀行等在內的超二十家中小銀行紛紛采取增資舉措。其中,參與上述銀行增持的股東大多為國資以及部分董監高人員。對此,業內專家表示,中小銀行被增持,反映出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未來應不斷優化政策和市場環境,拓寬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
多家銀行增資擴股密集推進
8月8日晚間,成都銀行發布《關于實際控制人控制的股東增持計劃進展暨增持計劃調整的公告》表示,擬對原增持計劃進行調整,改為不設定增持價格區間,并延長實施期限。
從調整情況來看,從原來的不超過17.59元/股的增持價格,調整為取消價格上限,同時還將增持金額設定為不低于6.99億元、不高于13.99億元,延長實施期限至12個月,并將根據成都銀行股票價格波動情況及資本市場整體趨勢,擇機實施增持計劃。
江蘇銀行股東更顯急迫。7月10日,江蘇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高級管理人員、部分董事、監事及全行中層以上干部,原定自2025年4月10日起6個月內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完成的增持計劃,已提前完成。
另外,近期浙江多家農商行增資獲批復。7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麗水監管分局披露信息顯示,青田農村商業銀行、松陽農村商業銀行、蓮都農村商業銀行、遂昌農村商業銀行、云和農村商業銀行、景寧農村商業銀行等多家農商銀行增加注冊資本獲批復。其中,蓮都農村商業銀行將增加注冊資本1682.37萬元,由5.61億元變更為5.78億元;青田農村商業銀行將增加注冊資本1680.85萬元,由5.6億元變更為5.77億元;遂昌農村商業銀行將增加注冊資本860.67萬元,由2.15億元變更為2.24億元。
事實上,上述銀行增資擴股只是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包括青島銀行、張家口銀行、廊坊銀行、日照銀行、保定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城商行紛紛采取增資舉措。另外,已有浙江稠州商業銀行、山西銀行、蘭州銀行、秦皇島銀行、萊商銀行、泰安銀行等十余家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發行獲批,擬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券或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補充銀行資本實力。
在增持方式上,除了定增外,今年以來有的銀行股東還通過配股、優先股、“二永債”和轉股型資本債券等其他方式增持股份。5月底,興業銀行公告稱,福建省財政廳于當月將其持有的共計8600萬余張“興業轉債”轉為興業銀行普通股,轉股涉及資金約86.44億元,成功轉股后的持股比例也從19.09%增至20.57%。
“銀行股整體處于破凈狀態,估值較低,對部分長線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大股東等長期資金往往更注重穩定性和分紅收益率,銀行股的防御性特征符合其投資偏好。”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股東或高管增持往往被視為對企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信號,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防止股價過度波動,也是進行市值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
地方國企、險資成增持主力
7月22日,吉林省財政廳發布2025年第六批吉林省政府債券發行結果,宣告年內首筆中小銀行專項債落地。據悉,吉林省擬組建省級農商行并統一法人,而該筆中小銀行專項債合計發行總額260億元,將經由吉林金控集團以間接入股的方式,全部用于吉林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吉林農商銀行”)的資本補充項目。
除地方政府以專項債券形式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外,國企是增持銀行股的又一主力。近日青島銀行發布公告稱,其股東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島國信集團”)擬通過子公司增持該行股份。公開信息顯示,青島國信集團是青島市人民政府授權青島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源于1988年成立的青島市能源投資公司。
事實上,近年來,在中小銀行增資擴股過程中,一大趨勢是地方政府以及相關國企在其中承擔著重要角色。興業研究金融業研究部相關報告指出,“部分各地國有企業,尤其是地方中小銀行存量股東國企,通過對銀行增資擴股等方式,補充銀行資本和置換不良資產。”從另一角度而言,引進地方國資進行增資擴股這一方式,不僅有助于增強銀行資本實力,也有助于優化地方中小金融機構股權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資大手筆增持銀行股的案例中,不乏險資的身影。比如,平安人壽舉牌的三家公司,全是來自銀行板塊,其中三次舉牌招商銀行H股,農業銀行H股和郵儲銀行H股各兩次。瑞中人壽舉牌一次中信銀行H股,新華人壽舉牌一次杭州銀行。
“銀行股低波動、高股息、低估值的特點持續受到險資青睞。”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對于險資而言,銀行股股息率優于長債收益率,估值波動可計入OCI(其他綜合收益)以應對業績波動,并且相對來說,當前H股銀行股息率更高。同時,不排除保險公司通過股權投資ROE (凈資產收益率)領先優質城農商行實現并表和銀保渠道業務協同、進一步改善業績回報的空間。
拓寬多元“補血”渠道
資本是銀行經營的核心要素,不僅關乎風險抵御能力,也直接影響信貸投放能力和業務拓展空間。隨著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日益嚴格,以及中小銀行自身支持地方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拓展新業務領域的需求,資本補充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為此,近年來商業銀行大都通過發行“二永債”、增資擴股、定向增發等方式補充資本。不過,近期部分銀行盈利能力承壓導致內源性資本補充空間受限,從而轉向發債這一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而在內源性補充能力不足和外源性補充渠道狹窄的雙重壓力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面臨嚴峻挑戰。
對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建議,應不斷優化政策和市場環境,拓寬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完善資本市場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發股上市融資;繼續擴大銀行資本工具的投資人范圍,引入更多的合格投資主體,擴大投資銀行資本債券的投資人群體。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現階段中小銀行資本嗷嗷待“補”。應加快建立支持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長效機制,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創新資本工具,提高中小銀行資本補充能力,有效開展資本特別是核心一級資本補充。
“盡管股東增持、國資注資等方式能在短期內為銀行‘輸血’,快速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但難解決長期問題,若銀行經營持續虧損或資產質量惡化,資本仍會快速消耗,還是需要建立利潤留存、內外協同的長效機制。”上述券商分析人士坦言。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金融資訊 頻道推薦
-
股權融資市場活躍 券商投行業務景氣度回升2025-08-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