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制的60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琴”號在南海成功海試
23日清晨,在南海飄著小雨的藍色晨曦中,我國自主研制的60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ROV)“海琴”號,經過8個小時作業,從4140米深海凱旋,成功進行海試,我國深海研究又多了一個“科考利器”。
“海琴”號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是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量身定制的新型高效深海電動ROV系統,搭載了高清攝像機、多功能機械手、探測傳感器等科考設備,具備自動定向、懸停定位、自動巡線等智能作業能力。
22日22時許,“中山大學”號抵達南海中部的海試站點,漆黑的海面上正下著雨。船上開啟動力定位系統,將船穩穩地停在海面。在船艉主甲板,“海琴”號操作團隊和船上技術團隊冒雨作業、密切配合,重達3.6噸的“海琴”號被船艉A型架緩緩吊起,對接上止蕩器、外擺入海、加掛浮球后,就拖著船上長長的光電復合纜,一頭“扎”進了深海。
在“海琴”號水面監控動力站,12個整齊排列的顯示屏,將“海琴”號在海里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顯示屏上數據不斷跳動,海水越來越深,到4140米,坐底了!一陣細膩的泥塵,好似海底騰起的煙霧,讓鏡頭前一片模糊。“海琴”號采集了海底沉積物樣品并放置了標識。
“海琴”號于8月20日和21日,還先后進行了320米和1600米海試,采集到海綿、海星、海參、深海魚類以及海底巖石等科研樣品。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考察中心探測技術總工程師、“海琴”號ROV海試暨“海斗一號”科學應用航次領隊崔運璐表示,“海琴”號經過由淺到深的多次下潛,充分驗證了各項功能和性能的技術指標,達到了設計目標,滿足了設計要求。通過海試,船上技術團隊與“海琴”號操作團隊進行了充分磨合,為設備后續常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中山大學”號于8月13日從珠海起航執行“海琴”號ROV海試暨“海斗一號”科學應用航次,來自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國內19個單位的89名隊員參加。在船上科考中心,“海琴”號從深海發回的“現場直播”,吸引了大家觀看討論。
在本航次中,我國首臺作業型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ARV)“海斗一號”也開展了科考應用。這是我國科考船上首次進行兩套不同深度、不同功能的深海無人裝備同船作業,為構建多樣化深海任務安全作業流程,提供了重要實踐依據。(記者張建松)
責任編輯:張峰培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在建世界第一高橋正式啟動荷載試驗2025-08-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