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賢強 吳旭濤)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
如何在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對于閩北山區的南平來說,并不易。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科創資源、高端人才相對短缺的問題。
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圍繞“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破解新質生產力發展堵點難點,南平首創打造了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通過該平臺,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
如今,南平“綠創”平臺已在看產業、找技術、搜人才、配資金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我們的平臺能夠為需求方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務。”日前,在平臺有關負責同志的引導下,記者走進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一窺究竟。
“診斷”與“補鏈”
位于服務中心大廳的大屏上,實時更新著南平主導產業“四鏈”的最新數據情況。
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以“數”賦能,通過摸清產業鏈、嫁接創新鏈、導入人才鏈、融合資金鏈等服務,不斷培育產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中心主要由線上服務平臺、線下服務大廳和運營團隊組成。其中,線上服務平臺匯集多方數據,還構建了產業鏈強補固拓模型、靶向企業推薦等模型,具備看產業、找技術、搜人才、配資金等功能。”南平實業集團副總經理胡怡瑋說。
開展“產業體檢”工作,形成“體檢報告”。在平臺大屏上可見,目前南平已繪制山、水、茶、竹、雞和氟新材料、ES纖維、物聯網電池8條重點產業創新鏈圖譜,梳理出本地企業4507家,制定了縣域重點產業白皮書10份。
富屯溪奔流不息,南平綠色生態產業不少,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的美譽。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林業資源豐富,于1958年榮獲“綠色金庫”稱號。
一江碧水,茫茫群山,孕育著綠色產業發展的生機。然而,由于缺乏大數據等要素的支持,綠色產業家底不清、產業斷點堵點難掌握、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需要破解。
帶著問題找解法。
去年3月,在科技部推薦下,南平啟動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方案設計,7月完成招投標并實施項目一期建設,12月22日揭牌并進入正式運行階段。
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依托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成果和浙江大學潘云鶴院士團隊設立。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通堵點難點。
從重點產業入手開展“診斷”和“補鏈”。
南平市生態優勢產業“一根竹”,是“診斷”的重點。“我們對重點產業鏈,配備專業的產業服務團隊和專家智庫,通過行業研究機構梳理產業鏈節點,由專家系統研判關鍵技術的難點堵點。”南平市科技局局長譚樹龍說。
目前,平臺共收到企業提出的竹產業技術攻關需求24項,已解決16項,正在解決8項。同時,平臺自動診斷出22項影響竹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科技部門有針對性地策劃生成科技創新項目。
用好“診斷”結果,積極主動開展“補鏈”工作。針對平臺診斷出的“高性能竹機運輸裝備”“高端竹纖維復合材料(以竹代鋼)制造”“竹木智能化精加工技術”等行業關鍵技術,南平市科技局支持竹木產業工業設計研究院(福建)有限公司等企業策劃生成了竹機械設備項目3個。同時,申報省科技廳竹科技專項,已獲得立項補助資金125萬元。
讓長板精準補短板
在南平,“綠創”平臺當起“媒人”——讓長板精準補短板。
福建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高端電子氣體生產企業。去年,隨著高端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發展,高純超凈、適用性強的含氟電子特氣產品需求增大,但此類電子特氣嚴重依賴進口。審時度勢,公司決定進行國產化攻關。
“技術攻關難度大,需要精準匹配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這也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福建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建修介紹,企業在“綠創”平臺上提交了需求。很快,平臺為企業推薦了福州大學邱挺教授等6名專家人才。
如今,合作攻關取得突破,企業高純電子特氣及專用化學品項目已投產,提升了高端電子氣體國產化率。
嘗到甜頭,福豆新材料繼續與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這次,我們和福建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院長團隊進行了乙烯相關產品的合作,期待很快能夠產業化。”馬建修說。
在山區企業,科研和人才是短板,技術瓶頸突破難。因為有了“綠創”平臺,這些需求點點鼠標就能找到答案。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人才是長板,需要尋找用武之地。“綠創”平臺開展的資源對接也深受科研人員的歡迎。
“我們借助平臺,在政府、企業、高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純電子氣體研發技術,這種產學研合作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福建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張章靜說。
背靠“科特派”發源地,“綠創”平臺匯聚了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員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及全國高水平專家人才庫數據,針對產業“卡脖子”問題精準對接,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出題、協同創新模式,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
“我們還針對企業提出的人才需求,通過人才評價模型,為企業篩選出最合適的專家人才。”南平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
5月24日,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拉開帷幕。在數字福建展館內,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項目在主參觀路線上“C位”亮相。
大屏上,平臺服務竹產業的案例作為成果展示,受到參展嘉賓的關注。在現場講解的福建南平數字城市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祥堃告訴記者,南平市精心準備,直觀呈現了平臺助力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優勢。“竹產業圖譜清晰展示了全市竹產業生產要素資源分布情況,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等功能模塊整齊分布,哪些節點需要補鏈,哪些節點需要拓鏈,都一目了然,吸引不少業內人士點贊。”他說。
這一平臺目前已在800多家竹企試用推廣。同時,其他7條產業鏈圖譜也在不斷吸納企業接入。隨著推廣應用的深入,平臺功能也將根據需求不斷升級完善,實現更多的以“長”補“短”。
動起來才產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環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環境。
如何完善創新環境,幫助創新主體產生價值、高質量發展?
圍繞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鏈發展,南平不斷夯實數據基座。
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一旦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也將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
數據只有動起來、用起來,才能產生價值、發揮作用。通過“產業服務團隊+專家智庫”方式,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立足“創新鏈”的有效嫁接、“人才鏈”的精準導入,成效顯著。平臺共挖掘關鍵共性技術101項,形成“急用先行”“重點產業”“前沿技術”技術攻關需求42項。同時,今年以來,已為全市280家企業選派科技特派員294人,在重點產業上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專家)工作站,解決企業發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難題。
除了各類創新資源數據,南平“綠創”平臺還匯聚了產業資金流向。這為政策資金精準投放提供了決策輔助。
“在平臺上,我們通過線上收集和線下確認企業的資金需求,撮合推薦科技金融產品和科技股權基金,提高企業的資金獲得率。”“綠創”中心運營團隊負責人張容城說。
福建帝盛科技是國內最大的光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生產企業之一。“此前,我們光穩定劑產品主要應用在塑料、涂料、紡織品等領域。現在我們需要延伸產品線,研發用于人體的防曬劑。這就需要新建實驗室指導生產。”福建帝盛科技技術總監夏躍雄說。
但研發和新建生產線需要大量資金。于是,福建帝盛科技通過南平“綠創”平臺的“配資金”功能,提交了5000萬元股權融資需求。平臺精準對接資本市場,生成了一套定制化投資方案。去年底,企業順利簽約獲得融資,建設了研發樓和新產品的生產線。預計2025年內,三期防曬劑項目將實現投產。
南平“綠創”平臺還為竹產業注入金融“活水”。通過企業背景數據調查增信,平臺已幫助22家竹企對接合適的金融產品,成功撮合企業融資1.6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南平“綠創”平臺已累計為406家企業提供信貸支持16.33億元,幫助企業實現股權融資21.55億元。
探索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高位統籌打造綠色產業創新平臺,南平已邁出堅實一步。
在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以“數”賦能,南平“綠創”平臺打頭陣。未來,如何完善數據更新機制,進一步打通數據壁壘,拓展與大院大所、第三方專業數據服務商對接合作,加強平臺推廣應用,拓展應用場景和細分領域,南平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行動還將不斷深化。
責任編輯:趙睿
- 南平市延平區鄭成功文化街煥新亮相2024-10-21
- 10月1日起實施 南平“共有產權”購房政策來了2024-09-29
- 南平成立水稻種業專家顧問團2024-09-24
- 南平:搬來板凳聽“閩北講習班”2024-09-11
- 專家學者在南平聚論地方政府財源建設2024-08-27
- 向世界推廣科特派減貧的“福建經驗” 中外嘉賓在南平研討科特派減貧實踐2024-08-19
- 文脈傳承出新出彩——南平市積極探索符合市情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路徑,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品牌2024-08-19
- 治水,延平“綠色轉身”2024-08-13
-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南平市延平區:爐下之問帶來的山鄉巨變2024-08-13
- 省領導赴南平調研指導工作2024-08-10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浦城剪紙:非遺之花,生生不息2024-10-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