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九龍江西溪,新建成的西溪水閘如一條長虹橫臥碧波之上。
這座新建成的西溪水閘,作為閩西南水資源配置工程的關鍵樞紐,集水資源科學調配、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保護、娛樂休閑等綜合功能于一體,不僅在水利功能上實現升級,還將跟兩岸龍江頌景區、西溪郊野公園聯合起來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這座兼具科技內核與打卡顏值的新地標,正悄然改變著人與水的互動方式。
閘門煥新提效能 防洪能力倍增
西溪水閘位于九龍江西溪下游龍海區榜山鎮洋西村,因舊水閘持續運行逾50年導致主體建筑嚴重老化,存在安全隱患。2022年10月,西溪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項目工程分成兩期進行對舊水閘的拆除重建。當前工程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全面轉入閘室內外裝飾裝修及電氣設備安裝階段。
新落成的水閘將功能性與地域特色融合,閩南傳統建筑風格的燕尾脊屋頂與紅磚白石相映成趣,在碧水榕蔭間構筑起一道亮麗風景線。據龍海區水利局西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技術負責人林展龍介紹,西溪水閘工作橋分設工作區與休閑區,其中特別設置的風雨連廊景觀平臺,將水利設施轉化為親水觀景空間,市民可漫步工作橋飽覽江景,也可驅車直達休閑區。
“看似精簡閘孔實則提升效能。”站在工作區,眼前是一排由鐵欄桿圍起的閘門槽,從腳下一直延伸到工作區另一側,林展龍詳解工程奧秘。經過改造,閘孔數量從舊水閘的83孔減少至27孔,但單個閘孔寬度大幅增加,同時閘墩數量減少,從而顯著擴大了過流面積。“這就好比把羊腸小道改建成了雙向八車道。”此外,新閘門的高度達到了6.2米,比舊閘門提升了2.7米,有效地提升了過洪能力。
據了解,原舊水閘采用15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其設計洪峰流量為4500立方米/秒。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運行效能衰減,實際過洪能力下降至2500立方米/秒即需啟動預警。新建水閘按大(1)型工程標準建造,設計防洪標準提升至50年一遇,相應過洪能力達6400立方米/秒,較舊閘現狀運行能力成倍提升。此外,該工程校核防洪標準達200年一遇,防潮標準達100年一遇,形成三位一體防洪防潮安全保障體系。
智能管控系統上線 提供毫米級監測
新建成的西溪水閘防洪能力、建筑美學與管理技術得到全方位提升,其中智能化管理系統的創新應用成為最大亮點。
“以往啟閉閘門如同組織一場戰役。”林展龍回憶道,以往舊閘門操作需4人協同作業——兩人在啟閉臺操作,兩人在閘底觀察,全程通過手持對講機溝通。傳統模式下,完成83孔閘門啟閉需耗時2小時,如今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僅需0.5小時即可完成,作業效率大幅度提升,安全系數同步提高。
據介紹,新修建的西溪水閘搭載了多個智能系統,包括閘門自動控制系統、智能視頻監視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等。
資料顯示,水閘工作門采用27套液壓啟閉機進行啟閉操作,每3臺液壓啟閉機共用1套液壓動力泵站,共設9套液壓動力泵站。在閘門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下,可實現閘門的自動化啟閉,精確度可達到厘米級。此外,每個閘門都安裝了視頻監控,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如果發現異樣,巡查人員可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在水情監測方面,水閘安裝了自動化測報系統,通過水情工作站、自計水位計及測流設備等實時監測上下游水位差和流量變化,徹底改變了以往只能依靠人工水尺測量的傳統方式,大幅提升了監測效率和準確性。
此外,水閘還配備了安全監測系統,該系統可實時采集水位、流量、閘門開度等運行數據,以及應力、位移、滲流、振動等結構安全參數,工作人員可通過可視化界面全面掌握水閘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各類異常情況。
仿生態魚道貫通西溪 重塑魚類洄游通道
碧水連天處,西溪新地標。
站在西溪水閘觀景平臺遠眺,龍江頌景區、西溪親水公園、龍文塔等盡收眼底,碧波蕩漾的水面令人心曠神怡。游客可選擇搭乘電瓶車瀏覽寬闊水域,感受“一江碧水穿城過”的美景。而處于游客腳下長達398米仿生態魚道如同水下長城,以階梯式休息池構建出一個洄游生物的“躍遷驛站”。
“從單純的水利設施到‘可游可研可互動’的生態會客廳,西溪水閘通過水位調控營造出濕地生態圈。”林展龍指向庫區上游解釋,新閘將安全蓄水位由2.8米提升至3.5米,0.7米的調控幅度不僅有效擴大水域面積,更形成持續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為各類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廣闊的棲息空間。除此之外,項目配套建設的仿生態魚道,這項創新型生態補償設施成功彌補了舊閘的生態短板。
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舊水閘,受當時技術條件等限制,在建設水閘過程中,未建設過魚設施。近年來,九龍江魚類資源問題引起了社會高度重視,通過西溪水閘仿生態魚道的建設,可提高西溪水閘上下游河道的連通性,逐步恢復九龍江西溪下游洄游生物的洄游通道,進一步保護九龍江西溪及河口魚類資源,有效降低水閘建設對河道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經規劃設計建設,仿生態魚道全長398.12米,自河道下游至上游依次為有魚道進口、魚道下游槽身段、魚道控制閘段、魚道上游槽身段、魚道出口五部分。據林展龍介紹,魚道右岸設置的補水管道能夠直接從上游取水,通過模擬自然水流的方式吸引魚類上溯。更巧妙的是,魚道內設置的5個不同高程休息池,為洄游魚類提供了逐級躍升的“休息平臺”,幫助洄游魚類安全回家。在技術方面,仿生魚道還搭載了自動監測系統,不僅能夠根據水位變化自動調節魚道閘門,還能通過水下攝像設備24小時記錄過魚情況。
現如今,這里既是洄游魚類的歸家通道,也是都市人親近自然的詩意渡口。
☉記者 沈小琴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從近三成增幅,看到怎樣的“出海”2025-05-23
- 時隔近一年 委內瑞拉航空公司恢復巴拿馬航線2025-05-22
- 漳州市老干部休養所老紅軍遺孀捐贈珍貴史料2025-05-22
- 漳州:“三問于民” 交出“事心雙解”答卷2025-05-22
- 漳州:畢業季涌現求職“新賽道”2025-05-21
- 1—4月漳州罐頭出口值位居全國第三2025-05-21
- 漳州創新發放電子消防審驗告知書2025-05-19
- 漳州推出“定制課堂”護航建筑安全2025-05-19
- 省老科協領銜主辦2025年“四送” 大型義診活動在漳州市詔安縣舉行2025-05-19
- 1至4月漳州海洋經濟重點項目超序時推進2025-05-16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步走”實踐2025-05-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