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金三角的沃土之上,漳州農業正經歷著一場靜水流深的產業革命。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福建省委一號文件也明確將“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戰略支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許多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這些綱領性文件共同錨定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概念,恰似一把金鑰匙,為漳州這座傳統農業大市開啟了通向現代農業的嶄新圖景。
作為全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標桿,漳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等“國字號”招牌熠熠生輝。當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生產要素深度碰撞,這座“田園都市 文化名城”正在九龍江畔譜寫著農業現代化的創新樂章。
漳州蘑菇種植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有“中國菇都”之譽。在“菇都”的智能工廠里,物聯網傳感器編織的數字化網絡實時調控著每間菇房的微環境。全市食用菌產業創下140億元年產值,雙孢蘑菇產量及其罐頭制品出口量穩居全國榜首,白背木耳大貝菌更以全球產量之最彰顯產業實力。從田間到云端,這場從菌種研發到智能制造的產業躍遷,生動詮釋著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無限可能。
漳州同時是全國著名的花卉苗木之鄉,34.87萬畝花卉苗木基地上,現代設施農業的圖景徐徐展開。399.71億元的全產業鏈總產值背后,是智能溫室里精準調控的光溫水氣,是植物新品種權證書上跳動的創新基因。漳州花卉產業以科技為筆,在傳統種植的畫卷上點染出高附加值的現代色彩。
漳州平原是全省最大的平原。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漳州各地正緊緊抓住春耕備耕這一關鍵時節,搶抓農時并積極采取多種舉措。在科技的加持下,漳州去年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糧油生產目標任務,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連續4年實現增長。
面朝大海的藍色牧場,同樣激蕩著創新浪潮。“金虎雜交斑”“福參1號”等新品種的培育,構建起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更具突破性的是,漳州在全國首創政府主導的漁業碳匯開發模式,將海水養殖碳匯核算從零星試點推向全域覆蓋,讓碧波萬頃化作可量化的生態財富。
農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則為新質生產力注入人文溫度。云霄縣楊桃觀光園的果香里飄蕩著田園詩韻;薌城區“萬畝蕉海”回蕩著“雨打芭蕉”的千年吟詠;東山漁村的“觀海經濟”正改寫傳統討海的命運,這些充滿創意的產業嫁接,讓農業的價值鏈在文旅融合中不斷延伸。
站在鄉村振興與科技革命的歷史交匯點,漳州的實踐揭示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演進密碼:這不是對傳統的簡單揚棄,而是通過要素重組催生的質變躍升。
當數字技術穿透農業生產的“最后一公里”,當生物經濟打開作物生長的“基因黑箱”,當創新要素在阡陌間自由流淌,一幅“未來農業”的壯闊圖景正在九龍江兩岸漸次展開。
這既是“田園都市”的轉型升級之路,更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注腳,漳州的農人們,正以奮斗的姿態在田間地頭書寫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答卷!(福建日報記者 蕭鎮平)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新質”成就“國貨之光”2025-02-17
- 放眼“全局” 深謀“一域”——解讀福建新質生產力的“民營力量”(下)2025-02-07
- “穩”中蓄勢 “進”開新局——解讀福建新質生產力的“民營力量”(中)2025-02-06
- 泉州審計助推外貿新質生產力發展顯成效2024-12-02
-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泉州發布一批科技產業創新政策2024-11-11
- 福建日報刊發“敏言”文章:新質生產力,看“數字”如何賦能2024-11-05
- “供應鏈”也是“共贏鏈”: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世界創造新機遇2024-10-28
- 胡姬花攜手全球科研齊聚上合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古法花生油產業高質量傳承2024-07-09
- 發展新質生產力主戰場 專家建言壯大數字經濟和耐心資本2024-05-27
- 臺灣青年感受大陸新質生產力發展脈動2024-05-15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臺商投資區:畝均論英雄 寸土生寸金2025-03-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