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蘇依婕 鄧婕)自2021年啟動建設以來,海絲中央法務區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已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國家合作的重要法治平臺,更成為中國制度型開放進程中的亮眼樣本。站在新起點上,這片法治創新熱土如何持續勇立潮頭,實現行穩致遠?
9月7日至8日,第五屆海絲中央法務區論壇在廈門舉行。法律界專家學者、境內外法務和泛法務機構代表、企業代表等嘉賓齊聚一堂,圍繞“法治護航、行穩致遠——共譜海絲法治建設新篇章”主題,以專業視域解讀行業趨勢,共謀海絲中央法務區未來發展。
法商融合 助推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重塑,各類新挑戰接踵而至。如何優化法律服務供給,更好護航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這成為此次論壇的核心議題之一。
“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供應鏈正從效率優先轉向韌性優先,降低供應鏈結構性脆弱風險成為共識。”廈門仲裁委員會主任王成全指出,國際供應鏈糾紛正從貨價糾紛轉向規則糾紛,原有國際供應鏈糾紛解決機制面臨多重挑戰,需從事后救濟向全程治理轉變。實施高效、快速、穩定的爭端解決機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
此次論壇期間,海絲國際供應鏈仲裁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這正是廈門仲裁委員會的應對之舉。該中心致力于通過創新完善仲裁規則、推進數字化應用,打造成聯通內外的優質解紛服務高地,為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在中國企業以更深層次、更高質量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大背景下,海絲中央法務區始終立足福建、面向世界,堅持“法商融合、以法促商”,推動高端法務資源加速集聚,著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務高地。截至目前,已匯聚法務、泛法務及法務科技企業超4000家,業務網絡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就在9月1日,國內首部《海絲中央法務區供應鏈服務類企業ESG管理體系建設指引》發布;論壇舉辦期間,國內首部由多國國際仲裁專家共商制定的特別仲裁規則《海絲特別仲裁規則》同步發布……從適應國際規則到參與制定規則,海絲中央法務區正以制度創新和實踐突破,為產業鏈供應鏈出海賦能。
“法商融合作為法律合規與商業戰略深度協同的核心路徑,對破解中國供應鏈出海中的合規難題、構建風險防護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胡大劍表示,未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將與海絲中央法務區加強合作,以法商融合為核心路徑,形成“行業橋梁+專業支撐”雙輪驅動模式,助力我國供應鏈開啟合規、穩健的出海新時代。
傾力守護 護航企業揚帆出海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中,中國企業揚帆出海尋求更廣闊市場與機遇已成新常態。據統計,我國已在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企業超5萬家;對外投資存量超3萬億美元,連續8年保持全球前三。
然而,面對波譎云詭的外部環境,如何維護我國經營主體海外合法權益,規避“出海即觸礁”的風險?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認為:“今天,企業出海已不是簡單的跨境貿易,而是企業將其產品、服務、品牌乃至整個產業體系拓展到國際市場,涵蓋商品出口、服務貿易、海外投資、跨國并購、設立機構等多種形式。”
作為涉外法律服務高地,海絲中央法務區持續推動境內外法律服務接軌。通過聚合海絲域外法查明中心、海絲國際法商融合服務基地、貿易救濟法律服務中心、反壟斷審查合規輔導中心、“海絲法務通”等專業資源,法務區已構建起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服務網絡,可為出海企業提供一體化全鏈條國際法務服務保障。
安踏集團法務副總裁樊俊偉指出,中國企業在推進品牌全球化的過程中,常面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挑戰,希望海絲中央法務區在知識產權保護協同機制方面開展更多創新探索,幫助中國企業高效對接海外法務資源。
針對企業出海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強建議,海絲中央法務區應充分利用其公共服務平臺優勢,進一步打造面向企業的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引導企業結合市場需求開展前瞻性海外專利、商標布局,建立健全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和快速響應機制。
科技賦能 推進法律服務創新
只需“看一眼”,可疑人員就“現身”——本屆論壇同期舉辦的中國(廈門)國際警安法務科技展上,全球首款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與智慧警務應用的AI智能眼鏡亮相,吸引人們爭相試戴。“這款眼鏡聯動公安數據,應用于一線執法領域,是智慧警務的重要實踐成果,將大幅提升警務工作的效率與安全性。”國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連續舉辦三屆國際警安法務科技展,搭建產業技術“出海”平臺;聯動110余家企業成立警安法務科技生態共同體……在海絲中央法務區,法務與科技的融合探索從未停歇。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政法行業首席科學家巴建偉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法律服務創新的關鍵在于采用“輕量化”和“場景化”的路徑。他主張開發專注解決特定問題的微型智能體,而非打造大而全的應用,通過與法院、公安等部門深度合作部署在本地,實現AI技術在法律垂直領域的大規模高效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與會嘉賓不約而同提出,在政法領域應用人工智能,要筑牢安全與倫理防線。上海交通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斯雪明認為,區塊鏈技術憑借不可篡改、全程可溯的特性,可為政法大模型應用過程提供可信的數據存證和隱私保護途徑。建議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政法領域廣泛應用,助力構建安全、透明、負責任的政法智能化應用生態。
責任編輯:趙睿
- 數字金融賦能“金磚+”合作 第五屆數字金融科技大會在廈門舉辦2025-09-11
- 跨國投資趨勢發布會在廈召開 聚焦中外雙向投資2025-09-11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將來廈門開唱2025-09-10
- 2025三亞市會展業(廈門)招商推介會舉辦 搭建閩瓊會展合作新橋梁2025-09-10
- 中柬經貿提速,柬埔寨福建經濟特區打造投資新高地2025-09-10
- 廈門兩大鄉村振興主題館 構筑“機場引流+產業深耕”雙通道 2025-09-10
- 2025跨國公司對接活動在廈門舉行2025-09-10
- “閩企出?!睂I服務聯盟成立儀式在廈門舉行2025-09-10
- 中英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對接交流活動舉辦2025-09-10
- 廈門首個社區場景零工經濟服務平臺上線2025-09-1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首個“廈門地名打卡點”七夕前夜揭牌2025-09-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