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搶救復排千年“祖戲”
劇團“60后”藝術家集結復排《目連救母》,并全程錄制音像資料,留下永久性保存范本
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是“閩南文化可貴的活標本和訊息庫”
7月下旬,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劇場內,二十余位藝術家正吹拉彈唱、牽絲引線,搶救性復排與觀眾暌違數十年的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這支以“60后”為主力的團隊中,多位已退休的老藝術家被返聘歸隊,眾人齊心復排這出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宗教民俗巨劇。
《目連救母》被稱為“泉州傀儡戲傳統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對劇種而言具有“祖”和“根”的意義和價值。鮮為人知的是,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復排保存計劃始于20年前。為完成此次復排記錄,劇團的老藝術家們已相繼完成了腳本校訂、曲牌整理及木偶形象、道具的重制工作,可謂殫精竭慮,慎之又慎。
“祖戲”《目連救母》
藏著鮮為人知的文化重量
“我團‘60后’演員大半已辦理退休,并將在兩年內全體告別舞臺。再不及時搶救,泉州木偶戲許多傳統音樂唱腔、道白與表演技藝將與《目連救母》一起湮沒無存。”泉州市木偶劇團名譽團長、藝術總監王景賢對此極為焦慮。而“60后”的老藝術家們,也同樣為能否將前輩藝師的衣缽傳與后人而深感責任重大。
著名文化學者、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先生介紹,目連戲是我國戲曲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劇目,也是內涵最豐富、規模最宏大、搬演劇種最多的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戲娘”。南北朝時便以講唱形式在寺廟流傳,歷經唐代變文說唱、宋代雜劇、明代戲文,至清乾隆年間更登上宮廷舞臺。
“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的來源尚待稽考,但眾多研究者認為,此劇歷經唐、宋、元長期補充、演變,至遲當于明代成型,并在泉州及周邊地區頻繁搬演,廣為流傳。由此,泉州提線木偶戲也被民間稱為‘目連嘉禮’。故而,保存搶救此劇,也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傳承劇種藝術的重中之重。”王景賢強調,盡可能完整地將附著在此一劇目中的傳統演出型制、劇本文學、表演技藝、偶型樣貌及“傀儡調”音樂唱腔等保留下來,傳諸后世,是我們這一代必須承擔的重大歷史責任,也是作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非遺傳承保護單位義不容辭的工作責任。
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分為“本戲”與“全簿”兩個版本。所謂“本戲”,即目連救母故事,有16折套,可連演30余小時;所謂“全簿”,則必須加入《三藏取經》《李世民游地府》,三部連臺本戲共計122出、28折套,需連續演出七天七夜。即每日上午、下午各演1折套,夜間再連演2折套,總時長約為50小時。其體量之巨相當驚人,據知中國各地各品種木偶戲皆無出其右者。
數百年來,泉州傀儡戲藝人正是通過這出巨制,以精湛的提線技巧、獨特的音樂唱腔、豐富生動的閩南方言、精美的木偶造型,將孝道文化深植于閩南歲時節慶與民俗禮儀之中,使其婦孺皆知,并成為塑造當地民眾道德文化品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田青評價,此劇“保存了古代閩南地區宗教、民俗、方言等方面的豐富訊息,是閩南文化十分可貴的活標本和訊息庫”。
楊度先生被稱為“泉州傀儡戲傳統藝術活字典”
“沉睡”數十載
《目連救母》傳承屢遇坎坷
然而,這一藝術瑰寶的傳承之路充滿坎坷。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多種原因,《目連救母》被列入禁演名單,泉州木偶劇團創團元老們雖多為擅演“目連嘉禮”的行家里手,但終其一生未能留下公開演出的影像資料。傀儡戲《目連救母》在長達數十年的歲月里被迫“沉睡”。
20世紀80年代初,劇團以“內部教學實習”的名義,由老藝人向78級省藝校泉州提線木偶班學生進行口傳心授。“老師父們不顧年事已高,以傳承劇種藝術的責任擔當和強烈的急迫感,全身心投入對這批新人的傳、幫、帶,并開展對《目連救母》的搶救性傳授排練。”王景賢介紹,盡管受限于當時環境,未能公開演出,但這批“60后”學生的習得,為這出千年古劇埋下了珍貴的傳承火種。
1992年,王景賢到團履職。彼時創團元老大多辭世,所幸被稱為“泉州傀儡戲傳統藝術活字典”的楊度先生健在。而78級畢業生在“下海潮”和“出國潮”的沖擊下,多數堅守陣地,并在藝術上漸趨成熟。由于意識到“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迫切,王景賢帶領團隊再次將搶救復排《目連救母》提上日程。
楊度先生排練《目連救母》
1994年,泉州木偶劇團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合作,成立“泉州目連傀儡研究會”,開展為期三年的調查研究。劇團在楊度老師親自傳授下,復排了《目連救母》及《李世民游地府》并錄制影像,同時著手整理《三藏取經》劇本與樂譜。1997年,《泉州目連傀儡戲相關情況調查研究會論文集》出版,劇團還應邀赴日舉辦發布會與公演。然而,此次復排因“經費緊張,時間倉促,以及觀念保守”等原因,記錄存在諸多缺漏,難以成為永久性保存范本。1999年,劇團配合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著《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相繼由中國戲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傀儡戲〈目連〉全簿》及《傀儡戲音樂曲牌》《泉州傀儡戲傳統戲規》等多部專著。受限于當時的條件,亦存在腳本刪減(略去大量即興說白)、曲譜記錄缺誤等問題。
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0年,劇團不失時機地提出宏大的《關于搶救復排并記錄保存泉州提線木偶戲宗教民俗巨劇〈目連救母〉(全簿)的策劃案》,計劃包括復排錄音、錄像,重制全套偶戲道具與舞臺裝置,整理出版腳本、音樂畫冊及音像制品,召開國際專題研討會,建立小型專題博物館等。“然而,由于我們提出的目標過于宏大,而自身能力和財力卻相當有限,再加上劇團工作任務過于繁雜等原因”,直至王景賢2016年卸任,此“策劃案”仍未能正式付諸實施,而暫時束之高閣。
劇團“60后”演員集結復排《目連救母》
搶救進行時
“60后”藝術家為千年劇種留根
眼看劇團中唯一有能力復排此劇的“60后”演員們“兩鬢染霜,陸續將屆退休年齡”,王景賢坦言:“由于擔心泉州木偶團的‘目連夢’或將永成泡影,我心中常懷愧憾,甚至寢食難安!”
2018年年初,在劇團新任領導班子的部署下,“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復排保存計劃”重獲啟動。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搶救行動,在“50后”王景賢的帶領下,參與者正是已屆退休或已退休被返聘的“60后”藝術家們,他們構成了復排的核心力量。
基礎性工作首先鋪開——
國家級傳承人陳應鴻以楊度先生口述及指導的腳本為藍本,完成了《目連救母》本戲演出腳本的校對整理。并負責演出場面調度和場景設置的原樣復原。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編著出版《目連救母—泉州傀儡戲傳統劇目演出曲本》
國家級傳承人陳志杰師從楊度及司鼓名家龔天賜,從藝四十余年,掌握了大量瀕臨失傳的傳統曲牌。他耗時兩年多,“經過前前后后數十遍的記錄、校正、修訂”,完成了《目連救母——泉州傀儡戲傳統劇目演出曲本》。該書收錄377首唱腔曲譜(實際運用曲牌122首)及19首間奏譜。陳志杰對“同曲牌不同唱法”逐一注明,并自編了“泉州傀儡調傳統調高稱謂對照表”,為后續傳承掃清障礙。
國家級傳承人林聰鵬等舞美技師們,完成了全套木偶造型、服飾及砌末道具的全新制作,再現古劇風采。
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復排保存計劃實施中,演員們復排演出,現場全程錄制音像。
與此同時,復排工作緊鑼密鼓展開。在木偶劇場內,“60后”藝術家們憑借少年時代從老藝人那里習得的技藝和記憶,一遍遍雕琢著每一個唱腔、每一段表演。排練過程被全程錄制音像資料,這是此次搶救工程的關鍵一環,旨在為后世留下最完整的數字化范本。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對此高度重視,派出專業錄音錄像專業團隊,保證即成即錄,高質保存。
“復排保存計劃實施以來,已完成約1/3。”王景賢介紹。盡管前路依然漫長,但他表示,劇團作為古稀劇種唯一的國有集體性傳承單位,將傳承劇種傳統藝術視為“第一要務和必盡之責”,全體成員正以“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精神,為劇種留根,為傳承擔當。
■相關鏈接
《目連救母》劇情簡介
《目連救母》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經典劇目,分“本戲”與“全簿”兩版,是劇種傳統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本戲”含16折套,可連演約30小時。核心情節講述孝子目連為拯救行為失當、陷入困境的母親,歷經艱險始終堅守孝心,最終以真誠與毅力化解危機,與母親重逢。主旨聚焦孝敬父母、勸人向善,其情節源于中國傳統民間傳說,歷經唐代變文說唱、宋代雜劇、明代戲文的演變,融入閩南地區的民俗文化,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木偶戲版本。值得一提的是,本劇生動形象地保存了許多泉州地區民間民俗活動訊息,也為泉州方言的“文讀”“俗讀”及方言俚語留下大量珍貴遺存與“活標本”。
“全簿”則融合《三藏取經》《李世民游地府》,共122出、28折套。其中《三藏取經》保存了古典小說《西游記》成書前(宋元時期)的原始敘事樣貌;《李世民游地府》借帝王自省情節,傳遞“向善守禮”的理念。都具有多學科重要價值。
(融媒體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張莎麗 文/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習近平主席牽線搭橋 意大利男孩的泉州木偶奇緣2021-05-18
- 泉州木偶亮相《綜藝盛典》 趙忠祥等為提線木偶點贊2018-03-16
- “90后”演員獻演 泉州木偶將亮相央視《非常傳奇》2016-12-2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慶假期 梨園重磅好戲連臺2025-09-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