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20歲行弱冠之禮,謂之成年;今日泉州開發區歷經20年開發建設,成長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化產業新區。二十載艱難跋涉,二十載風雨際會,昔日的荒坡野嶺,搖身變成欣欣向榮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并朝著“五個示范區建設”、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晉位升級昂首前行。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清濛園區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愛拼敢贏、開拓創新的泉州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創造出海內外矚目的“泉州模式”。彼時,泉州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決定在泉州南大門的一片荒坡地上開發建設開發區。1996年6月30日,清濛科技工業區正式成立,掀起如火如荼的開發建設大潮。
開發區黨工委辦公室、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楊枝平介紹,開發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96年-2000年,主要是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2001年-2010年,這是開發區快速發展、產能得到最充分釋放的十年,年增長30%-40%,2011年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2011年至今,是轉型調整階段。其間,2003年9月3日,清濛科技工業區更名為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1月12日,汽車制造基地奠基動工建設;2006年6月,出口加工區獲國務院批復;201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值此建區20周年之際,早報記者走訪與開發區共成長的建設者們,追憶開發區二十載燃情歲月。
拓荒開園 建設省級開發區
●講述人:一位園區開發建設親歷者
1996年,在鯉城區古榕巷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開發建設者們正埋頭繪制一幅大大的藍圖。
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奮斗時光。在泉州,由市政府牽頭設立市本級開發區,尚屬首列。時任泉州市市長何立峰親任領導小組組長,相關市領導擔任副組長,他們積極參與園區建設決策,晉江、鯉城及相關市政府部門鼎力支持,規劃建設用地手續審批一路綠燈,征地拆遷、招商引資、工程建設、資金籌措等工作全面鋪開,多個建設項目同步推進,掀起了“開發清濛工業區,建設泉州南大門”的熱潮。
1996年6月三條主干道路動工建設,開發建設全面鋪開。
一張圖紙一根竹竿 荒坡上指點未來
“清濛園區用地大部分在池店鎮,在當時是個相對落后的角落。”親歷者回憶,未開發建設前的清濛園區,處處是種不了莊稼的石頭山,山上布滿墳墓,荒草爬滿山坡。
規劃建設圖紙出來后,招商人員就靠著一張圖紙,向企業家描繪未來。
每當企業家選中了哪塊地,招商人員就帶著圖紙、撐根竹子,帶著企業家上山看地,“那時山上荒草叢生,老蛇出沒,拿根竹子,既可探路,也為趕蛇”,當時曾有名帶路的工作人員,在荒草叢中找路時,不慎摔倒踩進墓穴。即便如此,大伙兒依舊不怕苦不怕累,鉚足了勁兒,在荒坡上開拓夢想。
清濛科技工業區被省政府批準確認為省級開發區。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泉州開發區將評選 10名“最美企業員工”2016-11-10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被繼父性侵3年!生理期都不放過 懷孕反遭誣賴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