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龍巖新聞
    分享

    東南網1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 戴敏 通訊員 溫連光 呂洪榮)深冬時節,走進龍巖紫金山體育公園,山清水碧,林木蓊郁。冬日暖陽下,不少市民、游客徜徉在紫金湖邊草地上,愜意閑適;現代化的紫金山學校里書聲瑯瑯,為整個社區增添勃勃生機……

    誰能想到,眼前這座配套齊全、活力四射的宜居新城,多年前竟是一塊荒蕪破敗、渣土成堆,被人遺忘的廢棄礦區。

    日前,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中,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的“龍巖紫金山模式”被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為全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作為我省最大的產煤市,龍巖煤炭產量和儲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紫金山曾是當地有名的煤礦采礦區,這里先后有虎中煤礦、虎坑山煤礦、盈源煤礦等多家煤礦集中開采,開采面積2842畝。

    “2008年,這里的煤礦資源近乎被采空,大部分山體受到嚴重破壞,廢棄礦渣任意堆放,生態環境惡劣,也存在很多地災隱患,更不要說利用了。”紫金山體育公園總經理林文說,把一座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變成一座體育主題公園、一座生態宜居新城,這是龍巖市、新羅區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綜合開發所結出的碩果。

    利用的前提是修復。將礦硐等進行回填和加固,再復種植被,需要數億甚至數十億元的資金,這對地方財政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為此,當地吸引社會資本,先由專業團隊進行土地修復。修復達標后,政府再向社會出讓土地,從收益中支付修復費用。在此基礎上,治理后新增的建設用地由企業適度開發。這樣既減輕政府投資,又將原來的礦山變成建設用地,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的結果。

    本著這樣的原則,2010年,龍巖市、新羅區決定,紫金山廢棄礦區在政府主導下,由企業投資治理,通過治理與建設并舉實現變廢為寶:政府根據土地利用總規制定建設用地出讓方案,項目業主承擔廢棄礦區土地的綜合開發,即在生態恢復治理、地質災害治理的基礎上,實現土地一級開發,形成可利用的建設用地,并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平臺進行出讓,進而充盈地方財政,反哺廢棄礦區生態恢復治理。

    隨即,紫金山片區治理步伐明顯加快:2012年,紫金山公園北部項目地塊首先啟動綜合治理和開發;2014年,片區內首幅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公開出讓,用地類型為住宅用地,面積101畝,成交總價超過2.2億元,標志著市、區兩級對紫金山廢棄礦山創造性的治理、開發利用,達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效果,為當地開展生態修復治理、節約集約用地做了一次有益探索,也成為龍巖的一張綠色新名片。

    而在建設之初,紫金山體育公園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廢棄礦區治理好,重建宜居的生態環境。通過對項目區地質狀況、煤礦巷道及采空區等情況的綜合勘察研判,項目治理工作確定了“宜綠則綠、宜建則建”的方案,即區分不同地質區域的情況,采用回灌砂漿、土壤換填、邊坡支護、場地復綠等治理措施,分別形成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設用地及綠化用地。

    如今,紫金山體育公園內,往昔瘡痍早已不見蹤影,有的是山水相宜,入眼見綠,停步即景。這個全省首個市場化運作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歷經多年治理打造,成了全國廢棄礦區治理集約節約用地的典范。不僅如此,公園里還配套建設了學校、體育場館、兒童游樂設施、人工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商業街等設施,成為龍巖配套設施最好的小區之一,目前已入住12000多人,一個集運動、教育、人居、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超大型生態綠色宜居板塊已初具雛形。

    “這里不僅治理好了廢棄礦山這種生態頑疾,還在廢棄礦山上新增出建設用地,造出配套齊全的宜居新城。龍巖乃至全省類似的廢棄礦區很多,這個項目具有可復制性,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林文說,出于這樣的考慮,2019年2月,紫金山南部項目與新羅區政府正式簽約,在現有紫金山公園北部區域繼續向南拓展4000畝土地,規劃打造國際化高中、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千畝龍舟湖區等,開發“大紫金山文旅度假區”,打造4A級旅游景區、閩西文化旅游集散中心。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全國因采礦損毀的國土面積達5400多萬畝,其中僅歷史遺留礦山占用損毀土地就有3400多萬畝。龍巖市自然資源局相關領導表示,“龍巖紫金山模式”為全國類似礦山生態修復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借鑒的做法,也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龍巖樣板”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泉州出臺五方面措施 推進以人為本的新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青川县| 建瓯市| 北碚区| 禹州市| 武乡县| 道孚县| 河西区| 齐河县| 阜新| 宣武区| 抚远县| 江阴市| 安泽县| 麦盖提县| 托里县| 寿光市| 张家口市| 滕州市| 湘潭市| 伊宁市| 思南县| 罗田县| 双江| 晋江市| 义马市| 江川县| 成武县| 黎平县| 西乡县| 湟中县| 南投市| 拉孜县| 永兴县| 铅山县| 衡南县| 黄梅县| 拉孜县| 邯郸市| 湘乡市|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