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我沒法再回我摯愛的中國了。”1941年,茹絲·海門薇醫生回到美國時,在日記里寫下這句浸滿眷戀的話。彼時,閩清六都醫院恩蘭樓前的荔枝樹剛及窗沿。她不會想到,84年后的盛夏,這棵已高過樓檐的古荔會以簇簇紅果,見證一場跨越時空的“重逢”。

    13日,海門薇家族后人托馬斯,海門薇的中國養女張華星的外孫女黃瑤,“鼓嶺之友”穆言靈、瑪莎·斯莫利、林軼南等人,從世界各地趕來閩清。跟隨海門薇家族尋根的腳步,我們不僅聆聽到一位美國醫生與閩清百姓的感人故事,更觸摸到一段跨越國界的親情,以及一群美國友人的百年接力。

    古荔紅時再相逢——海門薇家族閩清尋根之旅見聞

    托馬斯和黃瑤在恩蘭樓前自拍。記者 包華 攝

    恩蘭樓前

    美國醫生與閩清百姓的“重逢”

    六都醫院里,兩層的恩蘭樓靜靜佇立。

    “你們看,這就是海門薇醫生當時住的醫生宿舍,也是海門薇在閩清的家。當時她騎著馬走村入戶為百姓看病,常常連續多天在鄉村過夜……”閩清人劉守光是聽著海門薇的故事長大的,他1948年在六都醫院出生,1998年成為六都醫院院長,2012年校閱了《海門薇醫生在中國》一書的譯稿。

    “為了銘記海門薇醫生的善行大愛,醫院雖然歷經多輪擴建,但還是保留了這棟二層小樓。”劉守光說,與恩蘭樓同期建起的還有手術室、化驗室,海門薇將醫院規模擴大到兩個院區、2個巡診點,還開辦了護士學校。

    眼睛看著劉守光,身子側向黃瑤聽英文翻譯,托馬斯終于對祖輩海門薇的故事有了鮮活生動的印象。25年前,托馬斯就了解到海門薇在華行醫的往事,13日是他第一次來到故事里的地方。不善言辭的他久久站在恩蘭樓前,想象祖輩當年救死扶傷的時光。

    翻開《閩清縣志(1988—2005版)》,海門薇在閩清的巡診足跡遍及各鄉鎮。她還將外科手術帶到閩清,1924年開展了閩清首例甲狀腺腫瘤切除術。

    劉守光記憶最深刻的,是海門薇離開閩清那天發生的故事,“那天海門薇醫生犯了嚴重的瘧疾,但一名村民前來為難產的妻子求醫,她忍著身體不適成功接生。村民看到恢復知覺的妻子和孩子,一下子就給她跪下了”。

    “這是她手繪的從福州到閩清的地圖。”在一張海門薇的日記手稿照片前,劉守光的手指劃過一處處英文標注的地名,仿佛回到當年的閩清。

    “2012年張天潤為翻譯《海門薇醫生在中國》一書來訪時,我帶他重走海門薇醫生的行醫路線。海門薇醫生用腳步丈量閩清的山山水水,我們永遠記得她,我想她也一直惦記著閩清百姓。”劉守光說。

    海門薇曾在日記中寫道:“我離開了這對幸福的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在柔和的陽光下走過陡峭的山路,穿過翠綠的松杉,呼吸芳香的、健康清新的空氣。寬的藍水溪流在下面的山谷里蜿蜒,白沙鑲邊的山溪上有些人坐著小船來回擺渡。多么美麗的國家,多么可愛的人民!”

    古荔樹下

    跨國親人的牽掛

    恩蘭樓前,一棵古荔枝樹亭亭如蓋,將最大的豐盛和敬意呈給故人的后代。色鮮紅,味清甜,濃濃荔香在空氣中彌漫。托馬斯和黃瑤剝開荔殼,嘗到和海門薇當年一樣的美味。

    這何嘗不是一次跨國親人的“重逢”。

    在閩清工作期間,海門薇收養了兩個女兒,分別取名華輝、華星。海門薇一生未婚,把華輝和華星當成親生女兒,對她們的教育極為重視。華星先后就讀于福州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福州大學,成為一名醫學專家,后響應國家號召到寧夏銀川工作;華輝后來成了農業專家。

    “托馬斯,你瞧,她懷里的孩子就是我的外婆華星。”黃瑤說,今年3月華星在福州去世。

    不久前,黃瑤托人從美國一家圖書館找到海門薇晚年捐贈的日記、書信等。她第一次看到了外婆小時候的樣子,始終依偎在一個外國女人身邊,有時被抱在懷里,有時摟在胸前,有時靠在膝頭。

    后來,海門薇作為醫療志愿者要前往重慶救治傷員,不得不將華星送回閩清。海門薇在日記里寫道:“我望著滑竿送華星和三姨子下了牯嶺的石階,好像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

    “外婆生了3名子女,有一個女兒也學了醫。雖然現在家族成員遍布世界各地,但他們大多從事醫療教育事業,這也算家族傳承吧。”黃瑤說。

    兩年前,彼此都在尋找對方家庭的托馬斯和黃瑤取得聯系,一直依靠網絡傳書。13日,托馬斯和黃瑤一見面,就熱情地摟住他的“中國侄女”,“第一次到中國,就到了在中國的故鄉,見到了中國親人,對我來說就像夢一樣”。“我很高興能夠找到海門薇在美國的后人,并邀請他看看海門薇留在中國的最偉大的遺產,仍被我們中國人銘記在心。”黃瑤動情地說。

    道科厝里

    善意之橋的百年接力

    尋根之旅的第三處舊址,位于閩清坂西道科厝里。1899年,從美國來閩清行醫的蘭瑪利亞在這里租用兩間民房建起“薛承恩婦幼醫館”,后來醫館擴大規模并搬到位于坂東的六都醫院現址。

    一場跨越時空的重逢,不僅是一份親情的延續,更是精神的傳承與情感的回響。

    13日在閩清重逢的,除了海門薇,還有“鼓嶺之友”,他們像一座座橋,架起中美民間的深厚情誼。

    “我們這3個網友終于在線下見面了。”林軼南分別握住托馬斯和黃瑤的手,感受著線下的溫度。正是在“鼓嶺之友”林軼南、穆言靈的幫助下,托馬斯和黃瑤有了在閩清的第一次見面。“是他們為我們搭起一座線下的橋梁。”托馬斯說。 

    橋,是閩清最常見的建筑。當年善牧醫院墻外就有一座石橋,跨越梅溪,連接坂東和坂西。石橋的一邊是善牧醫院,另一邊是其前身“薛承恩婦幼醫館”。在黃瑤找到的一張老照片上,年幼的華星走在去石橋的路上。

    2017年起,林軼南陪另一位“鼓嶺之友”藹樹棠后代到閩清尋親,開始關注到閩清和鼓嶺的歷史聯系。他發現,藹樹棠、蘭瑪利亞、海門薇之間和他們收養的子女們存在諸多聯系,越挖掘,這種友誼的線索就越多。

    林軼南分享了許多“巧合”:海門薇到閩清時,是蘭瑪利亞的養女蘭醒球前來接她;海門薇抵達善牧醫院前,在藹樹棠家里住了一晚;海門薇離開閩清后,接替她的是蘭瑪利亞的另一名養女鄭美嬌,她是閩清醫院歷史上第一個中國人,中美兩國的女性用愛心接力建起閩清第一所現代醫院。

    “從書上、紙上讀到,到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我更加真實感受到中美人民的故事是如此感人。”研究鼓嶺故事超過50年的耶魯大學圖書館特藏顧問瑪莎·斯莫利說,作為研究者,她會繼續和中國專家深入合作,把中美民間故事講得更豐滿、更生動。

    “我們需要的是雙向的好意之橋。”海門薇在日記中的這句話,如今在閩清有了新的注腳。

    恩蘭樓前的荔枝樹仍在結果,這場跨越84年的重逢,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正如海門薇當年用醫術架起的橋梁,今天人們正以更豐富的方式,延續著這份跨越太平洋的情誼。

    陽光穿過荔枝葉灑在身上,鏡頭里他們笑得燦爛,那些扎根在時光里的善意與牽掛,將在新的季節里結出更甜美的果實。(記者 朱榕 謝星星)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大學子走進荔城赴三棵樹涂料公司考察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益县| 宜州市| 伊宁县| 天峨县| 华亭县| 比如县| 东城区| 沐川县| 富川| 杭锦后旗| 江城| 镇雄县| 任丘市| 乐都县| 潜山县| 古田县| 长春市| 淮阳县| 瑞丽市| 景洪市| 兴国县| 客服| 广宁县| 平泉县| 依兰县| 宝山区| 江陵县| 四子王旗| 青海省| 兴业县| 伊金霍洛旗| 山西省| 罗平县| 汶川县| 龙陵县| 遂溪县| 甘谷县| 驻马店市| 伊通| 石台县| 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