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傳承民俗文化 點亮“失落”的福州花燈

    鄭祥霖正在制作龍燈中的“龍頭”(受訪者供圖)

    東南網8月6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在中國,燈是一種浪漫而溫情的物件。它既是一份守候,也是一份祝福。花燈,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品。福州南后街的花燈始于宋,盛于明清。在許多老一輩的幼時記憶中,元宵夜是燈的海洋,是孩子的狂歡之夜。

    福州南后街花燈制作工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祥霖出生花燈世家,八歲起便跟隨父親開始學習制作花燈。他是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年的七八月份,本是花燈的開工季。這個時候,花燈藝人們紛紛開始忙碌起來,準備花燈制作的竹子。但近年來的花燈開工季鄭祥霖卻略顯清閑。除了每年一兩盞的龍燈以外,基本不再有其他的訂單。

    “燈王”的絕活與自信

    不久前,鄭師傅接到了一個特殊的訂單,定做兩盞鯉魚花燈的雛形。訂單的主人是來自廣東的一位姑娘。這位姑娘從事文創行業,她打聽到福州有位花燈大師,可以把花燈制作得非常精巧,惟妙惟肖,于是不遠千里,慕名趕來。姑娘簡單說了制作意圖后,鄭祥霖很快搭出一個簡單的骨架。姑娘一看,大呼精巧。這骨架看似簡單,但它的造型卻非常靈動,鯉魚擺尾,活靈活現。

    2007年社區里舉辦第一屆花燈比賽,鄭祥霖憑借著一個“三花走馬燈”一舉奪得燈王的稱號。這盞“三花走馬燈”高1米2,底座是蓮花造型,中間是走馬燈,上端是梅花造型,燈的外形用玻璃絲罩住,整盞燈顯得既精巧又氣派。

    傳承民俗文化 點亮“失落”的福州花燈

    在鄭祥霖的家中,還懸掛著各種各樣手工花燈的骨架。(東南網記者 馮川葉 攝)

    花燈制作包括圖紙設計、塑形、扎骨架、糊布、繪圖、上色、油漆等七個主要步驟,每一個過程都十分復雜,最難的就是制作過程,沒有能夠參照的圖紙,全憑手藝人的記憶和技藝。

    “對我來說,就沒有什么特別難的燈。”鄭師傅的花燈有別于他人,比如他的蓮花燈可以做到刮風下雨也“花瓣不倒”。雖然年逾古稀,但鄭師傅對自己的手藝仍十分自信。在鄭師傅的眼中,只要對方能設計出來樣子,自己就一定能照著做出來。而這份自信來源于對福州花燈的熱愛和雙手對歲月的感知。就算做了60多年的花燈,鄭師傅仍不斷在改進。比如在龍燈方面,以前的龍脊背比較平,他改良后讓脊背有了幅度,龍變得更生動,就像要沖出去一樣。2008年,他將福州另一非遺項目軟木畫制作工藝用于花燈的創新,做出來的花燈較傳統而言,更立體了。

    記憶中的南后街燈潮

    往年7月份,鄭師傅一家就要開始為制作花燈忙碌起來了,因為要開始準備竹子等材料。經過一個冬天竹子上的蟲子凍死了,也避過春天雨季的潮濕,這時候的竹子韌性夠,也壯實,在家晾上近一年的時間,待到元宵節前,不干不濕正好。過了中秋節,就要著手做燈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到正月,花燈就成為孩子們的玩具。誰的花燈更好看,誰的花燈更精巧,都是孩子們互相比拼的東西。為了做出精巧的花燈,手藝人也會窮盡一切心思,設計、制作出更加好看、好玩的燈。

    傳承民俗文化 點亮“失落”的福州花燈

    活靈活現的龍頭(受訪者供圖)

    在鄭師傅的記憶中,鼎盛時期整條南后街的商鋪擺滿了花燈,大約有幾萬盞花燈在售賣。“以前,我們制作量最大的就是小孩提在手上的普通民俗花燈,比如蓮花燈、狀元騎馬燈等等。光是我們一家,這樣的燈一年就要做一萬多盞。”與昔日的輝煌比起來,如今的手工花燈似乎沉寂了。南后街改造后,鄭師傅把店鋪移至自己的家中。告別了從前的門庭若市。這便是鄭祥霖清閑下來的緣由。

    當務之急讓民俗文化熱起來

    傳承民俗文化 點亮“失落”的福州花燈

    鄭祥霖為“花燈技藝進校園”民俗傳承活動所準備的花燈。(受訪者供圖)

    除了偶爾接一兩個訂單,如今鄭祥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花燈的傳承上。在鄭祥霖看來,當務之急是要把福州民俗文化傳承下去,讓下一代了解老福州習俗,保留老福州的生活習慣。只要這些老習俗延續下去,花燈技藝自然會復興。

    “主要是人們對民俗文化越來越淡忘,花燈的市場需求在減少。”鄭祥霖說,因為“燈”在福州話中和“丁”同音,有添丁之意。所以在老福州的習俗中,正月里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燈,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送“橘燈”,第三年送“孩兒坐盆燈”。如今“送燈”這一習俗正慢慢被弱化,一些家庭直接用紅包等方式來代替。許多年輕人,更是不太了解“送燈”的習俗。

    除此之外,卡通塑料燈,以及批量化生產的各式小提燈也強烈沖擊著手工花燈的市場。在市場的沖擊下,不少花燈藝人逐漸放棄了本職。就算是鄭師傅這樣的花燈世家,如今也只有他和一位兄長仍在堅守。

    傳承民俗文化 點亮“失落”的福州花燈

    鄭祥霖(后排中)與小徒弟們(受訪者供圖)

    前幾年開始,鄭祥霖帶著花燈這項非遺技藝走進校園,在福州鼓樓區第五中心小學擔任花燈老師,每個星期給孩子們上一節花燈課。

    傳承民俗文化 點亮“失落”的福州花燈

    孩子們正在向來賓講解花燈。(受訪者供圖)

    “我發現孩子們對花燈很感興趣,不少高年級的孩子抽空來聽花燈課,還來向我請教花燈的制作。”花燈課開設在三四年級,不少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對花燈的制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哪怕現在不繼續上課了,遇到鄭鄭祥霖,還是要請教一番。除了開設花燈課以外,鼓樓區第五中心小學還在元宵節前后開展了花燈展。展出的花燈都是由小朋友在鄭祥霖的指導下,親手做出來的,并由小朋友自己來擔任講解。“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在豐富的活動中小朋友們更加了解福州的民俗文化,更加熱愛家鄉。”鄭祥霖說,如果民俗能被記住,制作花燈這門手藝就不會消失。即使不會做的人,也會千方百計學,去掌握技巧做好。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五一”福建游,臺味火出圈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大兴区| 新沂市| 建水县| 白朗县| 吐鲁番市| 深圳市| 社旗县| 东山县| 湖口县| 西盟| 朝阳县| 仁布县| 卢湾区| 丰都县| 藁城市| 辽阳市| 清新县| 涡阳县| 格尔木市| 唐河县| 太和县| 清河县| 光泽县| 保山市| 昌乐县| 石河子市| 贵港市| 高雄县| 铁岭县| 淳安县| 永平县| 霍邱县| 弥渡县| 卓尼县| 紫云| 北辰区| 台南县| 清镇市| 建湖县|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