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教育網訊:以留學活動為先導的國際教育交流由于更廣泛、直接地面對相關國家公眾,往往能發揮常規外交難以達到的效果。
中國的國際教育起步于建國初期,盡管改革開放后已初步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基本框架,但“赤字”依然巨大。據相關部門統計,2015年在華留學生總共約40萬人,雖較前一年有所增長,但漲幅有所收窄,低于超過52萬的出國留學人員總數,改革開放后的累計赤字一直在70萬以上。
從人員結構來看,約六成在華留學生來自亞洲。相比美、英、澳、法、加等國長期占據中國留學目的地國榜單前五位,近兩年多個西方國家的來華留學生數量都較同期有所減少。澳大利亞在華留學生數量2015年更是同比遞減4.19%。
究其原因,國際教育體系不夠完善首當其沖。一是雙語教學質量不高,師資力量不足,缺乏開設英語課程的語言環境。二是未充分利用、整合孔子學院等平臺進行海外宣傳推廣。三是除北大、清華、復旦、交大、人大等個別重點大學外,許多高校的教學水平跟不上世界學術前沿,先進研究成果匱乏。一些大學的國際教育管理還存在“一刀切”現象,未差異化對待長期留學與短期交換、語言進修等不同情況。
為扭轉這一趨勢,建議相關部門逐步增加高校國際招生、教育、管理的自主權。2000年出臺的《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從法律層面,對留學生來華管理做出規范,建議據此出臺自費留學生收費標準等問題的實施細則。另外,各高校自主接收外國留學生應制定統一的招生標準和入學條件,包括語言水平和專業知識素養標準。與此同時,應以統一標準評定考核中外學生的學業成績,制定統一的培養方案。在建設教師團隊時,應明確將雙語教學能力列為必備因素,并加強相應的培訓。
高校管理部門還須完善獎學金制度。目前我國的來華留學生獎學金設置還較為單一,以國家獎學金為主,遠不能滿足需求。可參考澳大利亞等國的經驗,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積極參與、資助形式多元化的獎學金體系,以吸引更多國際優質生源。
為鼓勵短期研修,符合條件的重點部屬院校可與西方大學一道,完善學分互換制度,尤其是暑期課程。
只有實現雙向平衡發展,留學生在公共外交領域的特殊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發揮,中西人文交流才會更可持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