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7月19日電 (葉青卿)“‘網生代’的網絡素養,一方面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就需要國家來給予健康、有序、安全、文明的網絡清朗空間,通過社會大環境來給廣大青少年進行網絡素養的建設。”19日,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海峽兩岸青少年網絡素養建設論壇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論壇上,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馬利表示,“正能量”就是網絡文明最顯著、最動人的外部面貌,要摸透網絡傳播“時、度、效”的規律,對接青少年的心理與需求,用他們喜愛的表達方式,創造接地氣、有溫度的作品,讓廣大青少年愛聽、愛看、產生共鳴。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馬利作主旨演講。人民網攝
附主旨演講內容(節選):
十年前,我在人民日報工作時,去廈門大學參加一個活動。有一個大學生悄悄告訴我,他們不看報紙,連新聞網站的客戶端都不用,他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就是在打游戲的時候,屏幕下方彈出來的資訊小窗口。2014年,當時就有近八成的用戶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新聞,七成在移動端讀新聞,用電腦看新聞的不到一成。
彈指一揮間,日子過得真快,信息技術迭代更新的速度更快。2022年,共青團中央發布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到1.91億,未成年人上網率96.8%,使用手機上網比例為90.7%。我們的短視頻平臺就因為“太火”,不得不推出青少年模式。明年是中國互聯網全面接入的第30個年頭,當年的青年學子,已經是當今的社會中堅。他們是真正的互聯網的原生人群,下一代智能互聯網向何處去,他們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互聯網是平臺,平臺上有了人類的活動,自然就會產生文明的范式。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如此重視網絡文明,歷經幾千年連綿不絕又飽經滄桑的國家,才會深刻懂得在快速變革的時代,一旦道德失范,將帶來多么沉重的災難。
互聯網是載體,網絡文明不會無中生有,憑空而來,它必然伴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像我剛才提到的十年前的大學生,他們就是“網生代”,當年大部分的父母并不能給予他們網絡素養的培養,他們比父母更了解互聯網,不是“三娘教子”,而是“子教三娘”。因此“網生代”的網絡素養一方面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就需要國家來給予健康、有序、安全、文明的網絡清朗空間,通過社會大環境來給廣大青少年進行網絡素養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空間建設,近日他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正能量”就是網絡文明最顯著、最動人的外部面貌。網絡,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披荊斬棘,無利不往;用岔了,一潰千里,傷人害己。
2020年,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應運而生,為邊遠貧困地區提供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至今累計瀏覽次數超過60億次,降低了共享優質課程的門檻。
我聽說,ChatGPT上線以后,最頭疼的是兩岸的大學教授,因為學生們開始利用這類語言模型來寫論文。如何判定這內容的客觀準確呢?估計大家都知道在ChatGPT上“林黛玉倒拔垂楊柳”的故事,正因為用戶反復誘導性的內容輸入,才生成了如此荒唐的故事。ChatGPT的內容,主要依賴大數據和文本數據的訓練,也就是“喂料”,那么它的底料又是誰喂給的呢?
大陸和臺灣地區是亞洲地區最具活力的互聯網市場之一。ChatGPT隱性方式的傳播,通過各種手段直達網民。其中,海峽兩岸的青少年將是這類信息滲透的重災區。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涉世未深、閱歷尚淺、信息鑒別能力有限,不良的網絡信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我們如何正確駕馭網絡、趨利避害?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
202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加了“網絡保護”的章節,首次明確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宣傳教育”,同時要求他們的父母或監護人也要提高網絡素養,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
2022年中科院新聞所、中科院新聞傳播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指出,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時期。
那么,在青少年網絡素養建設的過程中,媒體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基于對新聞輿論工作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即: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個字,是每一個新聞人,都必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想,這也是做好傳播內容、助力青少年網絡素養建設,必須要遵循的工作準則。
去年9月開始,人民網聯動國家文物局、福建省教育廳,為全國大中小學生精心設計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課,中國科學院、敦煌研究院、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頂流”專家娓娓道來,從栽培水稻、七孔玉刀、到敦煌飛天,學生們直呼不過癮,追著預告跑。那一件件珍貴文物,散發的是中華文明的律動。“Z世代”的青少年玩過了動漫,又愛上了可親、可敬、可愛的傳統文化,一點都不違和。
這也再次提醒我們,要摸透網絡傳播“時、度、效”的規律,對接青少年的心理與需求,用他們喜愛的表達方式,創造接地氣、有溫度的作品,讓廣大青少年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說:“‘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
“同上一堂思政大課”在網內也享有資源的“頂配”。除人民網自有的PC端、客戶端外,人民網法人微博、人民網官方微信、以及在其它自媒體平臺的賬號,都會同步參與對活動的預熱、推廣,還有咪咕等合作伙伴的加盟,打通了全媒體的矩陣傳播。“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破圈”的梗阻點,形成更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臺灣學者馬彥彬:利用“網絡原住民”“天然融2023-07-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