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傳統與現代融合
——記“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柴戰柱
柴戰柱在創作絞胎瓷作品
從18歲時的一名普通的燒爐工,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柴戰柱用了36年。36年的華麗轉身,源于他對絞胎瓷事業的執著和付出,源于他對于絞胎瓷藝術的熱愛與癡迷。
記者了解到,在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柴戰柱作為“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河南唯一一位傳承人入選。另外,由柴戰柱創作的絞胎瓷作品《中華龍》《碩果累累》入選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九年級下冊《美術》電子教材中。“龍是華夏的圖騰,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創造,精神的創造,符號的創造,本作品便是以中華龍為基本造型,混合兩種不同的泥,流露出自然的紋路,祥云般的花紋,表現出云龍在天,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在焦作的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展廳,柴戰柱向記者介紹了他入選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中華龍》作品。
絞胎瓷源于唐,興于宋,亦稱“攪胎瓷”“透花瓷”,表里如一、內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復制,故有“瓷中君子”之稱。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調的坯土料分別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搟成板塊,相互疊合,再進行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制作成型,然后上釉燒制。絞胎瓷的紋路分自然紋與規整紋兩類。北宋時期,重要窯址在焦作修武當陽峪,人們評價絞胎瓷:“白如雪,紅如朱,綠如翠,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花如錦,凝如脂,潤如玉。”北宋靖康之變后,絞胎瓷的燒制戛然終止,其燒制工藝消逝在歷史的風煙中。目前,古代的絞胎瓷名品在國內外僅存60余件,成為稀世珍寶。
“在北宋已享有盛譽的絞胎瓷在失傳近千年后重新問世。”2002年5月6日,這一消息在當時的中央電視臺一套早間新聞播出。焦作絞胎瓷傳統工藝技法研制成功的喜訊讓陶瓷界為之振奮和歡呼,熟悉柴戰柱的人都知道在絞胎瓷制作技藝的恢復中他付出了太多精力。
可貴的是,自2002年,絞胎瓷燒制技藝恢復之后,柴戰柱并不僅僅滿足于簡單繼承,他認為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是發展的真諦所在。于是柴戰柱一手抓傳統,一手抓創新,在繼承絞胎瓷傳統和確保其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人的審美取向,大膽引進其他藝術門類的經驗,在造型、釉彩、燒制工藝等方面進行創新。
柴戰柱和他的團隊在絞胎瓷研發與生產中引入了彩繪、浮雕、透雕、書法等多種藝術手段,使絞胎瓷獲得了更大的藝術表現力。在燒制方法上,他們大膽運用新工藝,不僅成品率高,產品成色好,能實現鮮亮如玉的效果,基本上解決了傳統絞胎瓷在高溫下易崩裂和難成大器的問題,而且這些創新舉措也更符合現代人對藝術的審美和需求。
目前,柴戰柱和他的團隊已研發并生產出內容涉及焦作山水、歷史人物、經典故事、山水花鳥、風土人情等上百個花色品種,其作品主要分為絞胎陶藝、絞胎美術瓷、絞胎瓷韻畫、絞胎瓷雕、絞胎雕塑藝術瓷、絞胎絞釉瓷等八大類,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瓷器制作具有長久性、傳承性、產業性的特點。景德鎮僅瓷器產業一年就創造上千億元的產值,帶動數十萬人就業,河南禹州瓷業產值一年也有上百億元。而絞胎瓷具有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審美取向與收藏價值,我們已經恢復了它的制作技藝,接下去就要努力將其發展成一項文化產業,積極打造成為焦作的一張亮麗名片。”柴戰柱說。
如今,柴戰柱圍繞做大做強絞胎瓷產業,制定了打造名窯、名瓷、名家、名作的發展思路。他也力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化古為新,開發出更多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產品。同時,鼓勵和帶動更多人從事絞胎瓷研發和生產,力爭在五到十年內讓絞胎瓷作坊達到幾百家,形成產業群落,壯大產業規模。(記者 張瑩瑩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于偉國唐登杰到福建中醫藥大學調研:努力建設2018-11-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