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東南一幟”,歸來仍懷少年心——聚焦周長賦劇作學術研討會

    《踏傘行》主人公陳時中與王慧蘭暗生情愫。

    沉寂許久的莆仙戲,在這個火熱的七月舒活舒活了“筋骨”,先有福建省莆仙戲劇院赴港獻藝特區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中國戲曲節,后有劇目《海神媽祖》獲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巡演。這一系列動作,肇始于日前在莆田舉辦的周長賦劇作學術研討會。

    “長賦戲劇,東南一幟”,在這場邀請了全國30多位戲劇專家的大型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原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著名戲劇理論家廖奔用極簡卻極重的話語,熱情贈予他的老友周長賦,激勵后者繼續登攀戲劇藝術新的高度。

    一部《踏傘行》重拾家鄉戲

    周長賦,福建莆田人,中國當代著名劇作家,被譽為福建劇壇“三駕馬車”之一。上世紀80年代開始,周長賦開始劇本創作,有20多部劇作問世。

    從早期莆仙戲《秋風辭》的一鳴驚人,到話劇《滄海爭流》收獲的“新成就和新貢獻”,再到莆仙戲《江上行》的婉約清新,以及昆曲《景陽鐘》和京劇《康熙大帝》《飛虎將軍》的屢獲殊榮……30多年的劇本創作,勾勒出一幅幅磅礴大氣又絢麗多姿的舞臺畫卷。在本次劇作學術研討會期間,周長賦新作《踏傘行》舉辦了首演,受到福建劇壇的重點關注。這是他繼《大唐梅妃》之后,時隔多年再次為家鄉戲創作劇本。

    “古老的莆仙戲滋養我,并成就我與戲劇創作結緣。”周長賦說。有著近千年歷史的莆仙戲是我省五大地方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流傳后世5000多個傳統劇目,稱其為“家底最厚”的劇種也毫

    不為過。解放后,莆仙戲劇作家以陳仁鑒大師為代表人物,改革開放后又涌現出鄭懷興、周長賦、王順鎮、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劇作家群。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劇目,尤以新編歷史劇叫響中國劇壇。其中,周長賦創作的《秋風辭》在1985年晉京參加全國戲劇觀摩演出,一炮打響,成為“新時期戲劇舞臺創作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劇作后來還入選了王季思主編的《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比照他之前的作品,《踏傘行》是一次新的探索。該劇的故事緣起,與南戲古劇《蔣世隆》的“走雨”等段落相似,但卻聚焦著濃郁的當代人際和現代情感。一對青年亂世中結識,心有所屬時卻因為猜疑產生矛盾和隔閡,最終找回本心,整部劇充滿了細膩復雜的內心戲。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評價,這部作品明確了對于莆仙戲藝術本體的文化自信,對很長時間里莆仙戲創作中的藝術迷茫和實踐逆流,做了盡可能的矯正,這是莆仙戲藝術生態漸進恢復元氣的切實成功。

    經過著名戲曲導演徐春蘭的二度創作,由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呈現的《踏傘行》,盡可能展現了莆仙戲“傀儡介”表演的特色和古典意境,讓不少觀眾感嘆“原來莆仙戲也可以這么唯美”。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在研討會上表示,《踏傘行》是可以向外國觀眾介紹的中國地方戲作品。

    古老劇種 回歸傳統

    盡管著作等身,周長賦始終未改他一向低調而儒雅的風格。面對褒揚,他依舊是木蘭溪畔那個孜孜求索的行吟者。“我的創作以戲曲歷史劇為主,兼顧其他劇種。大家說我寫作勤奮,但成果還是很不夠。”從事戲劇創作30年,他拿過10多個全國性獎項,包括三獲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二獲文華劇本獎。

    廖奔說,周長賦曾嘗試寫更寬泛劇種的戲,包括昆曲和京劇,以及為福建捧回文華大獎的《滄海爭流》等話劇作品,但“回過頭來看,他依舊是扎根于傳統的”。他認為,周長賦對傳統民間故事劇的剖析,運用到了很多代表作中,包括《江上行》和這次的新作《踏傘行》,這些技法源自家鄉戲天然具有的接地氣屬性,“調動了莆仙戲一千年的積累”。

    作為莆仙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代表,莆仙戲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迎來兩次黃金發展期,目前除莆田市和仙游縣各一家專業院團外,民營劇團達到120多個,從業人數近3500人,年演出場次高達8萬多場。但由于戲曲大環境的改變和商演風氣的影響,演出的“草臺化”一度威脅到莆仙戲的藝術根基。原本,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典雅而又十分嚴謹,1000多首戲曲牌依各行當各情境區分,甚至“專曲專用”,每句唱或念白都配有數個表演動作,且表演與鑼鼓緊密結合,每套動作都配有相應的鼓品,其嚴謹性在全國劇種中都獨樹一幟。然而,堅守傳統總是艱難的,從程式到曲牌,這種嚴謹和規范一旦被破壞,劇種特色便急劇弱化。

    近年來,戲曲界有識之士始終呼吁莆仙戲傳統的恢復,莆田市出臺了《關于莆仙戲傳承保護和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傳承保護中心,實施開展老中青三代傳承機制和收集整理戲曲錄像、樂譜和劇本資料等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莆仙戲曲界一直在尋覓能讓劇種重現光華的優秀新創作品。

    去年,周長賦創作的《踏傘行》劇本入選文化部2017年度劇本扶持工程“整理改編劇目”,該劇此后順利成為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引得各方期待。首演的呈現效果,從一定程度上釋放出回歸傳統的姿態和信號。觀看《踏傘行》后,季國平最深刻的感受,是“當下極其需要彰顯戲劇魅力的作品”。他強調,具有悠久歷史、深厚積淀、獨特風格和表現形態的莆仙戲仍然在滋養著一代代莆仙戲劇人。

    福建名家 推向全國

    研討會上,眾位專家發言踴躍。王馗點評說,周長賦既是莆仙戲的維護者,又是莆仙戲的革新者。在《踏傘行》中,作者著力刻畫人物平和、中庸、可愛的一面,這與福建近年來戲劇作品多挖掘人性復雜晦暗的風格截然不同。多位專家表示,新時期福建劇本創作成果喜人、影響深遠,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因于福建深厚傳統文化的支持,也得益于劇作家與舞臺表演的結合,以及劇作家與理論評論的結合,這樣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結構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

    莆田之行,季國平不止一次強調,周長賦劇作學術研討會的首次召開不僅是作者個人的喜事,也是對莆仙戲、對福建戲曲某些層面的總結。他的觀點與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不謀而合。“舉辦研討會,除了研討周長賦個人的劇作,目的更在于研討福建劇作家群體,在于把福建劇作家整體推向全國,力促福建戲劇創作邁向一個新水平。”張作興說。

    早在2010年冬,梨園戲精品劇目《董生與李氏》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成功展演,拉開了“福建當代戲劇名家名作推廣工程”系列活動的序幕。之后,省文聯在京舉辦了“鄭懷興劇作學術研討會”“曾靜萍表演藝術研討會”。由于“當代戲劇名家名作推廣工程”在全國尚屬首次,引起戲劇界的關注和較大反響,此后又相繼舉辦了劇作家王仁杰和陳道貴的學術研討會。此次周長賦研討會,是這一“推廣工程”的第五場大型活動,省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總結劇作家的創作經驗、梳理戲劇創作與舞臺演出的互動關系、探尋戲劇編劇人才的成長之路,以及推動新時代福建戲劇繁榮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回顧創作生涯,周長賦說,猶如一場夢,“夢中的我不斷追逐希望中的自己,但總是追不上”。這正是,閱盡千帆,歸來仍是追夢少年。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從入境消費到離境退稅 跨境服務便利化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涪陵区| 商水县| 兴国县| 临夏市| 潼关县| 尚义县| 江陵县| 建湖县| 高雄县| 正阳县| 安义县| 措勤县| 泰州市| 浠水县| 社会| 大丰市| 华蓥市| 安塞县| 阿荣旗| 商洛市| 成安县| 林西县| 黔东| 宾川县| 绵阳市| 明水县| 香河县| 三明市| 仁布县| 昌乐县| 徐闻县| 柯坪县| 东光县| 广平县| 大同市| 洛宁县| 宁国市| 常熟市| 龙胜|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