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角膜直徑僅約12毫米,厚度不足1毫米,是眼球最外層的“水晶屏障”,一旦因外傷、炎癥受損,輕則疼痛、潰瘍,重則穿孔、甚至面臨眼摘失明的結局。
福州愛爾眼科醫(yī)院角膜及眼表科副主任醫(yī)師黃春艷,便是守護這方寸之地的醫(yī)者之一。
險癥前,絕境守眼
在黃春艷的病歷資料里,有出生就帶著角膜皮樣瘤、兩歲接受手術的幼兒,也有在外院等待角膜供體兩年多、13歲終于完成移植的少年,還有一種病人是遭遇意外,若救治不及時,轉眼就可能走到眼摘邊緣。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6年前,張先生的右眼不慎被樹枝劃傷。正值壯年的他,工作被迫停擺,兩次角膜移植手術均因排異失敗,視力岌岌可危。找到黃春艷時,他的右眼角膜中央已出現(xiàn)3-4毫米穿孔,玻璃體嵌頓在外,眼底極可能已出現(xiàn)脈絡膜脫離,逼近“摘眼”紅線。
黃春艷深知兇險:手術難度大,即便手術成功,后續(xù)感染、排異風險極高,而且眼內情況不明,治療周期漫長,最終仍可能保不住眼球。
但內心的準則一直在提醒她:決不能輕易摘眼!一只眼睛的留存,不僅是對生活的保障,更意味著給患者留一份“底線”。
張先生多年來的求醫(yī)經歷,讓他對手術風險心知肚明,堅定地說:“黃醫(yī)生,您盡管治!即使結果不好,我也認了!”
依托愛爾眼科醫(yī)院集團的眼庫資源,經過緊急調配,合適的角膜供體24小時內就匹配到位。手術當天,凌晨5點多,新鮮角膜直接送達手術室。高朋芬院長聯(lián)合黃春艷主任爭分奪秒為張先生成功施行了角膜移植及玻璃體切割手術。
術后半年,在團隊精細照料下,他闖過感染關、排斥關,眼底視網膜脫離復位,脈絡膜脫離也慢慢吸收。復查時,張先生笑著說:“看東西比以前廣多了!”
后來在學術交流中,黃春艷分享了這個病例?,F(xiàn)場眾多權威專家紛紛感慨:“這是一例高難度的手術,涉及眼表、眼底各個學科,從手術結果來看,醫(yī)生不僅成功挽救了患者眼球,還盡可能恢復了部分視力,這在技術上和決策上都堪稱完美。這不僅需要高超的手術技巧,更需要醫(yī)者具備對患者負責的勇氣和擔當。”另一位專家也點頭稱贊:“這種復雜病例的處理,不僅考驗技術,還考驗醫(yī)生的臨床判斷和綜合管理能力。能有如此結果,實屬不易。”
意志堅,膽大心細
黃春艷畢業(yè)于福建醫(yī)科大學,剛工作時,個頭嬌小的她不止一次被勸說去做輔助崗,她卻堅定地說:“我就是要當一名臨床醫(yī)生。”
業(yè)界人士透露,福建能獨立開展角膜移植的醫(yī)生寥寥無幾。來到福州愛爾眼科醫(yī)院后,醫(yī)院重視角膜移植學科的發(fā)展建設,黃春艷深耕角膜眼表學科多年,一直致力于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很快,醫(yī)院便安排她遠赴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yī)院角膜病臨床中心進一步研修,跟隨我國著名的“角膜圣手”陳蔚教授進一步探索學習了疑難、罕見角膜疾病的診治方法及創(chuàng)新角膜移植技術。“陳蔚教授的治學態(tài)度和對患者的細致,讓我受益匪淺。”
研修歸來后,醫(yī)院迅速搭建平臺、部署資源,很快,黃春艷就開展了第一例角膜移植手術。當她把患者恢復的好消息告訴陳蔚教授時,老師欣慰地調侃:“膽子真大!難度這么高的病人都做下來了??!”
黃春艷誠懇回應:“陳老師,其實我心里也很緊張,但是術前我們做了詳細的評估,制定了周全的方案,對于手術是很有把握的。”
聚微光,近享光明
如今,黃春艷所在的角膜及眼表科已能常規(guī)開展各類角膜移植手術。在醫(yī)院支持下,科室從手術技術到圍手術期管理,再到公益救助,都穩(wěn)步向前。
遇到復雜病例,福州愛爾可隨時聯(lián)動集團專家資源,邀請國內角膜病權威如李紹偉教授、孫旭光教授等共同會診手術,讓患者不必奔波就能在“家門口”獲得高品質的診療服務。
2024年12月,由愛眼公益基金會與愛爾眼科醫(yī)院集團聯(lián)合發(fā)起的“你是我的眼”角膜移植中國行·福建站在福州愛爾眼科醫(yī)院正式啟動,宣布在省內救助100例角膜盲癥患者,每人可獲5000-10000元/單眼資助。
“對于徘徊在眼摘邊緣的患者來說,哪怕只有0.01的視力也是新生。”黃春艷說角膜移植醫(yī)生,就是要在毫厘之間與黑暗較勁,不斷突破技術邊界。團隊的目標很明確:讓福建患者在本地就能享受到高水平診療,讓光明離每個人都近一點,再近一點。
責任編輯:唐秀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