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洗艾草、剝竹筍、切菌菇、打艾粿......3月28日,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荊西街道熱鬧非凡,逾千名兩岸同胞齊聚于此,一起制作、品嘗兩岸特色美食——艾粿,共度“金九艾粿節”。

    福建三明:逾千名兩岸同胞共度“金九艾粿節”

    圖為兩岸同胞圍坐在一起,共同品嘗艾粿。三元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艾粿又稱清明粿,制作工藝較為繁雜。將新鮮的艾草擇去老根老莖,留下幼嫩部位,經過加堿粉、焯水、過冷水、瀝干、炒熟等多道工序后,再將艾草打成泥摻入米漿,反復錘、蒸米團,做成粿皮,包上筍絲、香菇、肉、蔥等餡料,上籠蒸熟,口感軟糯、Q彈有嚼勁的艾粿方制作而成。

    粿是福建客家族群的傳統米制糕點。相傳在宋代,人們發現用艾草和大禾米,經過“三蒸兩百捶”工藝后制作的艾粿不僅滋味鮮美,更能祛病驅邪。此后,每到清明前農歷二月十九,三元本地家家戶戶都會采收新鮮的艾葉,打艾粿與鄰里分享。近千年相沿成俗,演變成如今的“金九艾粿節”。

    福建三明:逾千名兩岸同胞共度“金九艾粿節”

    圖為兩岸同胞在一起捶打艾草。三元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臺灣與福建一衣帶水,血脈相連。“作為擁有共同味道的特色美食,艾粿承載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參加活動的臺灣同胞們向記者介紹,臺灣也有甜粿、發粿、包仔粿、草籽粿,和艾粿制作工藝類似。

    “‘艾粿’音同‘愛國’,這次艾粿節不僅讓我體驗了大陸的民俗文化,還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溫暖。”在三明學院任教5年的臺籍教師謝明輝受邀參加本次活動,在品嘗艾粿后稱贊道。

    在本次艾粿節活動現場,兩岸同胞分工合作共同制作艾粿。荊西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黃將表示,“希望通過兩岸民俗文化交流,讓臺胞感受艾粿的美味與非遺文化的魅力,見證閩臺情誼。” (來源:中新網 黃艷 陳詩宇)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紫阳县| 武川县| 阳高县| 信丰县| 中江县| 乡宁县| 芮城县| 聂拉木县| 内黄县| 芜湖县| 隆德县| 上林县| 格尔木市| 武山县| 绥芬河市| 交口县| 望城县| 松桃| 海安县| 双辽市| 无锡市| 泰顺县| 长阳| 广水市| 将乐县| 修文县| 安庆市| 类乌齐县| 安多县| 吉水县| 长宁县| 东乡县| 衡山县| 宝兴县| 永登县| 新宾| 体育| 星座| 昭平县|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