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張寧(吳曉寒 攝)
十年前,他第一次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與“兩會”,再往前追憶十年,他擔任了兩屆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工作。人生中近二十年的光陰都傾力于“政協委員”這一身份,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張寧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他而言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
“全國政協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平臺”,張寧聊起自己的履職感悟,從開始的忐忑緊張,逐漸變為現在的“小小成就感”。他形容政協就像一個大舞臺,同時又是一個大學校、大熔爐,通過這幾年的履職經歷,自己學到了很多,結識了不少朋友,對國家重大發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年我們委員的提案都能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一些意見建議也得到了認可或采納”,張寧說,政協委員不是“花瓶”,而是實實在在的發揮著作用。
憶往昔:我的外公和“正能量”的老臺胞們
1956年2月,張寧出生于北京。“40年代初,因為不滿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外公帶著一家人來到了大陸,當時我母親還在上小學”,講述起家族歷史,張寧感慨的說,自己現在從事涉臺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熏陶的影響。
張寧的外公是一名婦產科醫生,來到北京后開了一家“三安產院”,寓意著母親、孩子、家庭平安。除了打理日常的醫院工作,外公還加入了那個年代的“北平同鄉會”,并擔任了一屆會長。“當年的老臺胞到北京來,還會到家里去坐坐”,張寧說讓他引以為豪的是,“外公愛國愛鄉的情懷比我們任何人還要強”。外公時任會長期間,臺灣爆發了“二二八”事件,他不僅以同鄉會的名義聯合天津相關團體,組織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發放傳單等聲援活動,還經常自己拿錢資助在大陸的鄉親。“他雖然是醫生,卻做了很多社會工作”,張寧欽佩的說,當年外公已經四五十歲,居然能拿出這么大的熱心來為臺灣同胞做一些事,讓他感觸很深,“我們現在好像做了很多,卻不及外公做得好,真的自愧不如”。
“類似外公這樣的事情在當年的老臺胞中還有很多”,張寧表示,雖然與外公素未謀面,但自己的外婆、家中來往的老臺胞們經常會向他講述外公的事跡,從小耳濡目染,他也深深地被這些歷史故事所吸引。反觀現在的臺灣青年,這段歷史他們又將從何得知?
“早年臺胞來大陸發展的足跡很感人、正能量很強”,張寧說,現在的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還應該加強“國情教育”,包括歷史、正在推行的大政方針政策,以及這些老臺胞們的故事。“應該要有人講給他們聽,七八十年前的前輩們到大陸來是什么狀況,為什么要來,來了之后又是怎么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的。”張寧表示,臺灣青年需要好好的了解如何融入到新環境,而這些鮮活的實例更能引起共鳴,讓他們了解臺灣跟大陸是血脈相連、同文同宗的關系,回去后還能跟島內的親友分享,增強民族、歷史、文化方面的認同感,凝聚共識。“我們就把歷史原貌講給他們聽,相信臺灣青年會有自己的判斷力,知道哪是真、哪是假”。
責任編輯:林晗枝
- 臺灣同胞點贊“復興號”動車組列車2017-09-25
- 130余位臺灣同胞參與2017“杭臺鄰里節”2017-06-11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兩岸情懷·子午名雕書畫藝術展”在北京舉行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