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15日,中國花卉協會發布《征求牡丹為我國國花意見的通知》(中花協字〔2019〕16號),并在官方網站發布《投票:我心中的國花》,面向公眾開放網絡投票通道,征求社會對推薦牡丹為我國國花的意見。

    中國花協推薦牡丹為國花原因是什么?中國國花票選詳情牡丹花語是什么

    據介紹,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尚未確立國花的為數不多的大國。

    中國古詩中,牡丹花多以華貴、驚艷的形象出現,比如“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還有“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

    中國花卉協會成立于1984年11月1日,是在民政部登記成立的全國綜合性的花卉園藝行業社會組織,業務主管部門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協會發起的投票中介紹,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確定我國國花,時機成熟。

    經組織專家研究討論,確定我國國花的基本條件是:

    一、起源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

    二、花姿、花色美麗大氣,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性格特征;

    三、文化底蘊深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四、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綜合各方意見后,協會推薦牡丹為我國國花。

    牡丹原產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分布區域廣,品種繁多;牡丹花色鮮艷,雍容華貴,寓意富貴吉祥,被盛贊“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文化底蘊深厚,唐代就被譽為國花;牡丹最能體現大國風范,是國泰民安、繁榮昌盛、政通人和的象征;牡丹集觀賞、藥用、食用于一身,是惠民富民的朝陽產業。

    牡丹花語:圓滿、濃情、富貴、吉祥、幸福、雍容華貴、國色天香!

    財經網發起的投票中,超過半數網友“一直以為牡丹就是國花”;

    中國花協推薦牡丹為國花原因是什么?中國國花票選詳情牡丹花語是什么

    在由新聞晨報發起的“你心目中的國花是哪一種”的投票中,有57.3%的網友支持牡丹;

    中國花協推薦牡丹為國花原因是什么?中國國花票選詳情牡丹花語是什么

    河南洛陽市被稱為“中國牡丹花都”,山東菏澤被譽為“牡丹之鄉”,16日,洛陽、菏澤兩地包括媒體在內的多個渠道陸續發文,號召當地人前去投票支持牡丹方案。

    例如,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微信公號發文《重磅!牡丹被推薦為中國國花!中花協征求意見,洛陽人快來投票支持!》贊同牡丹為我國國花,稱“作為咱洛陽人,必須支持!”

    洛陽日報社官微也刊發文章《重磅!中國國花欲定牡丹!洛陽人快來投票支持!》號召投票。

    觀察者網注意到,也有網友認為,除了牡丹,還有很多花朵也可以作為備選,比如梅花、蘭花、蓮花、桂花、茉莉花......還有網友認為,中國幅員遼闊,一種花根本不夠,不過,在每日經濟新聞發起的投票中,82%的網友認為還是只選擇一種國花比較好,這樣獨一無二。

    觀察者網進入中國花卉協會官網相關投票頁面發現,網站并不顯示實時投票結果,如果不同意牡丹為國花,網友還可以選擇梅花、菊花、蘭花、月季、杜鵑等。

    中國花協推薦牡丹為國花原因是什么?中國國花票選詳情牡丹花語是什么

    責任編輯:林晗枝

    相關閱讀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茶人會泡茶嗎?百萬懸賞掀翻“傳統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望奎县| 阳城县| 白银市| 化隆| 诸暨市| 宜昌市| 桃源县| 云阳县| 徐汇区| 谢通门县| 保靖县| 环江| 于都县| 沅陵县| 台江县| 财经| 教育| 新邵县| 金乡县| 五大连池市| 韩城市| 绿春县| 贵溪市| 鄂托克前旗| 连云港市| 阿拉善左旗| 临海市| 延安市| 沛县| 栾川县| 柏乡县| 信阳市| 乳山市| 绍兴县| 缙云县| 达拉特旗| 昭通市| 新蔡县| 临颍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