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際頻道>國際新聞
    分享

    原標題:膚色淺才成功?非洲美白成風被指殖民主義遺毒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非洲近年來刮起一陣猛烈的“美白風”,認為淺膚色是走向成功的關鍵。然而,由于相關行業缺乏規范,非洲市面上流通的諸多美白產品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對消費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構成直接威脅。

    據法新社10日報道,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尼日利亞是非洲頭號“美白大國”,該國多達77%的女性日常都有使用美白產品的習慣。多哥、南非和馬里以59%、35%和25%的比例分列2至4位。在這些國家當中,人們對于“美白”的追求不分年齡段,用戶群體大體呈現出“老一輩抹油、年輕一輩服藥加注射”的特點。

    在一些極端案例中,有女性甚至把“美白”帶進了“胎教”,例如加納就有不少婦女懷胎時就開始為孩子專門服用藥物。

    在這股“美白”狂潮中,不少人為追求“美麗”而付出了慘重代價。據尼日利亞新聞網“Naji”報道,該國一位年輕的姑娘從23歲時開始“美白”,沒想到幾年后面部灼傷,皮膚萎縮、全身血管凸起。近日,在尼日利亞拉各斯某診所,一位“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母親,使用胡亂調和的“美白霜”給年僅兩個月大的孩子大量涂抹,導致后者身上起滿了大塊的膿瘡。

    在非洲一些國家的文化部門看來,當地人癡迷于“變白”,這種心態源于“殖民主義的遺毒”,折射出的是消費人群本身的自卑感,而這種心態極大地侵蝕著非洲社會。如今,這種“白貴黑賤”的觀念在特定社會群體中已根深蒂固,成了某些人就業、擇偶的基本參照。專家稱,旺盛的需求近些年極大地促進了非洲美白行業的野蠻增長,各種美容場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各類“三無”產品成批量涌入市場。受消費水平所限,只有少數有錢人才能享受到有保障的產品,大多數普通民眾只能在街攤、黑市上購買不明成分調和而成的劣質品。

    專家警告,這些產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質,會對人體的呼吸和生殖系統、肝腎功能造成嚴重傷害,嚴重者會導致癌癥、白血病和新生兒畸形等。

    責任編輯:金林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自然資源部化解不動產登記遺留問題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怀柔区| 临汾市| 比如县| 柘荣县| 徐州市| 阳山县| 贺州市| 云梦县| 湘乡市| 蒙山县| 建湖县| 永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佛学| 开平市| 峨眉山市| 黄大仙区| 启东市| 长春市| 唐山市| 镇康县| 祁门县| 肃北| 姚安县| 得荣县| 广汉市| 松阳县| 大渡口区| 龙泉市| 东安县| 闻喜县| 边坝县| 天水市| 克什克腾旗| 杂多县| 江西省| 杂多县| 荥经县| 高台县|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