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三明新聞
    分享

    “三明詩群”:在謳歌時代中綻放新風采

    中秋詩會 三明市文聯供圖

    “三明詩群”:在謳歌時代中綻放新風采

    音舞詩會 三明市文聯供圖

    “三明詩群”:在謳歌時代中綻放新風采

    詩歌講座 三明市文聯供圖

    “三明詩群”:在謳歌時代中綻放新風采

    詩歌采風 三明市文聯供圖

    “三明詩群”:在謳歌時代中綻放新風采

    三明詩群研究創作基地 三明市文聯供圖

    東南網1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尹荔)在沙溪河畔,在金鐃山麓,在風展紅旗如畫的盡處,正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數十以至近百年內,五湖四海的人們走進這里,這里的人們走向五湖四海,驀然回首,競匯作歷史潮汐。

    時光恍惚中,他們以指縫的從容作答,將一方人間煙火端到了九霄云上,于是有了策馬山河的曠意與任性,有了飲醉千古的達觀與抒懷,有了俯仰蒼生的慈容與悲心。

    2023年11月30日,詩集《三明之美》在三明首發。歷史的聚光燈再一次照進了這個小城,因詩而高蹈入云、因詩而低俯同塵的“三明詩群”再一次被歷史的浪潮涌向了前臺。一棒一棒接力的“三明詩群”人,作何之想?盡何之思?成何之見?近日,記者采訪了他們,分享了以詩為媒的故事。

    偶然中的必然

    一座城,因詩聞名,以詩為譽,這背后,是偶然,還是必然?三明的現代詩創作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來自省城的一批詩人、編輯在三明工作,他們中有蔡其矯、劉登翰、周美文、范方等等,通過創作、編刊、開講座、舉辦活動,培養了一大批文學青年。

    20世紀70年代末,范方在沙縣文化館編的雜志《綠葉》上開始發表現代詩,崔晟等人創辦現代詩刊《星》。

    1979年8月,范方從沙縣調至三明地區文化局,與劉登翰、周美文等人合編三明地區文學叢刊《希望》。

    20世紀80年代初,范方向全國現代詩人征稿,編輯出版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現代詩集《青春協奏曲》。

    現代詩創作在三明如火如荼,沙縣、永安、三明市區成了詩歌重鎮。

    1984年,經蔡其矯倡導,范方負責組建“三明詩群”,時值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全國學三明之際。詩群成立大浪潮青年現代詩學會,首批會員45名。1985年,三明文聯在沙縣青州造紙廠召開“大浪潮現代詩筆會”,三明內外百余位詩人參會,這是“三明詩群”組群后舉辦的第一次大規模詩會活動。同年,高珍華、鄭祖興發起創辦了民刊《當代農民詩壇報》。1986年,《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聯合舉辦中國現代詩斷代大展,“三明詩群”以大浪潮現代詩學會參展。由黃萊笙執筆撰寫的“大浪潮宣言”,提出三個概念:人生觀念的大時空、現代與傳統審美精神結合的大心境、語言無為應用的大技巧。

    1987年前后,三明的每個縣都出現了詩社,每個詩社都油印詩刊,至今活躍的詩人中,多數是當時各詩社的社長或主編。1989年,賴微約詹昌政主編了《三明詩群》報,推出“1989三明現代詩群體大展”。

    在“三明詩群”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上海《萌芽》雜志、云南《滇池》雜志、福建師范大學《南風》詩報、《福建作協報》、《三明日報》、《三明文化報》紛紛推出“三明詩群”的專號,三鋼青年文學社創辦的《熱流》詩報等廠報、廠刊也成了“三明詩群”的集結地。

    歷史的因緣際會,激蕩出“三明詩群”的萬千氣象。我們不難發現,它,實則是無數冬去春來的眷顧和無數朝暉夕陰的成全。

    南宋時期,從“閩學鼻祖”龜山先生楊時,到“豫章先生”羅從彥,到“朱文公”朱熹,“閩學四賢”三明有其三,這些理學巨擘接通了一地風流與歷史經脈的傳承流衍,將莽莽文脈滔延至今。

    風華既成,勢不難就。據《福建通志》《閩沙羅氏族譜》和有關歷史資料記載,三明地區的沙縣、永安、梅列、三元、明溪、寧化等地都曾經辦有豫章書院和學堂,在客居為主要歷史基因的閩西客家地區或客家方言島地區,格物致知、經世濟國之風盛行千年,富集成如今“開明清明文明”的三明新風。

    到了近代,從1938年起,永安成為抗日戰時省會,成為福建國民政府重要的行政中心,群賢畢至,一時云涌。曾經避遷于此的很多人,以及他們的后人,甚至輾轉其間的人脈網絡,成全了后來“三明詩群”與臺灣現代詩歌的師承淵源。文壇泰斗謝冕老先生在《三明詩群很有理論性預見性,我心向往之》一文中說:“兩岸統一,大陸和臺灣文學早就統一了,這是詩人們努力的結果,包括了三明詩群詩人們的努力。”

    另一方面,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三明工作的文人雅士,特別是蔡其矯,又將北京“今天派”詩歌等文化基因引入了這個詩意泉涌的小城。

    不可忽略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小三線建設重點城市,10萬建設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涌入了這個山區小城,南腔北調背后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將偏居百姓的思維活力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縱向繼承,橫向移植,“三明詩群”橫空出世。

    一代人的守望

    從大時代敘事到身邊的塵煙,從普世性關懷到個體化體驗,“60后”“70后”這批“三明詩群”人完成了時代巨變下創作理念的迭代,腳步更輕、聲音更輕、身姿更輕,在小中現大的新式審美中,繞梁的余音不絕如縷,大時代的強音宛然可見。

    30多年堅守一線的“環衛詩人”潘寧光在正月初一的早上,面對漫天飛舞、怎么掃也掃不完的鞭炮屑,慨然揮墨:“天空之下的/萬家燈火/在酒香里收留/掌心里傳遞的祝福。”

    37年扎根鐵軌寫下5000首詩的“鐵路詩人”馬兆印在一篇創作談中說:“我們不排斥風花雪月、喜怒哀樂的文字,但我們更需要一種聲音能把我們的胸膛穿透,能讓我們站起來傾聽遠方的雷聲。如果是‘銹’了,我就去擦一把,如果生輝,我再涂一層陽光!”

    詩歌的世界很小,二維平面的白紙黑字,何其脆薄!詩歌的世界很大,家長里短、乾坤宇宙,天地悲心、萬古愁緒,無所不包!“三明詩群”超越代際傳承的特點是——風來,迎風,雨來,就雨;在凡塵中,以瞭望者的情懷陟罰臧否;在青天上,以同命鳥的繾綣共悲涼熱!一字一句間,竟是千萬里的生死奔赴;一吟一嘯里,便有千萬年的義利慈悲!

    葉來是“70后”詩人。20年前,他在廈門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落縣后社創業,五湖四海的客商、南來北往的打工人都成了他的目中所及、心中所顧。“下班后,很多女工到馬路邊很多的攤位吃飯。秋風一打,灰塵漫天,那些年輕的女工站在那邊吃,完全不受影響。我看到的瞬間,感覺她們的青春都消散了,風卷殘云,只剩下瘦弱的身影。”葉來說,“被忽略的野墓、街巷無人問津的攤販、不覺染白的雙鬢、隨時要關停的剃頭店、不忍心大聲對談的黃包車夫、菜市場聽不懂方言的魚販……它們是我與讀者進行靈魂對話的磁場,也是我們這一代‘三明詩群’人超拔凡塵、俯仰人間的因寄所托。”

    同樣是城鄉接合部,時下的網絡造詞捕捉到了喧鬧和嘈雜,看到了塵土飛揚,聽到了喇叭轟鳴,遇到了市井雜燴,揮舞出“洗剪吹”這個一路風行的熱詞。然而,早在20年前,葉來在《與縣后書》10首組詩中就以悲心與憫意,揮就出一幅躬耕謀生、俯身煙火的眾生相。

    一直活躍在中國詩詩歌現場的詩人、詩歌評論家盧輝說出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心聲:“語言之外,它已經有了社會的背景,這就是通向更廣闊的更具備特性的詩人的必經之路。如果說僅僅還是仰仗語言,你寫到后面還是語言,那就是走入死胡同了。”

    這一代的“三明詩群”人不會忘記《詩三明》論壇和詹昌政。

    2002年,葉來、沈河和詹昌政創辦了《詩三明》BBS詩歌論壇,僅一個月,這里就成為“三明詩群”活力四射的新陣地。論壇設有《三明詩群》詩庫,設有《八面來風》欄目,《三明日報》副刊從《詩三明》詩歌論壇上選詩發表,又將它們發上網去,并向全國各大詩刊推薦,每年發詩100多人次200多首。自論壇創辦以來,已編印《詩三明年度詩選》五部,每年重點推出三位富有實力的青年詩人,還曾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論壇之一。

    “2003年左右,暮千雪給我們做了一本《詩三明》網刊,是‘三明詩群’有史以來第一部以網絡名義出版的集子。三明市區的盧輝、斯平,以及清流、大田、永安、將樂、寧化、沙縣、明溪等各縣的重要詩人,甚至南平、廈門的詩友,共60多人,都是論壇的活躍人士。創辦不到一年,每天發帖數基體保持在400多帖。”葉來說,“作為大家的精神家園,論壇發動為特困女大學生捐款,在‘三明詩群’先驅范方生病期間輪流值夜守護,甚至在他去世后集體從全市各地趕到市區為他送行。”

    一時之間,“三明詩群”進入了新的創作活躍期。三明的各地詩友開設了多個網絡論壇,并依托各地辦的雜志大量編發“三明詩群”的詩歌作品。

    作為“三明詩群”一以貫之的主陣地,《三明日報》作用的發揮離不開“詹昌政”這個名字。從副刊編輯到分管副總編輯,這條路上,詹昌政提攜了多少新人、扶持過多少舊人、力捧過多少強人,他或許是不記得了,可但凡“三明詩群”人圍坐一桌,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一溜三行、俊秀飄逸的藍色鋼筆字寫的鼓勵信,它們無不出自詹昌政之手。

    在三明工作的雷貴優是2002年第一次見到詹昌政,可他的一句信口昵稱“阿雷”讓雷貴優至今轉述的時候都帶著淚意。“昌政在和我見面前,先后給我寫了3封鼓勵信。他一直認為,我的幾首詩比很多人寫了一輩子的作品都更好。”雷貴優受到的鼓舞令他回憶之時猶有顫音。

    2019年12月24日,詹昌政因病去世后,僅《昌政文存》收錄的悼念詩文就近200篇,9卷《昌政文存》的策、選、校、編、印由雷貴優自愿扛起,并發動50余人眾籌了12萬元,這背后是性靈與性靈的惺惺相惜,是知己與知己的攀肩同行。

    融入新時代畫卷

    在謝冕老先生為新出版的詩集《三明之美》作的序文《明亮 明快 明麗——中國新詩的“三明之美”》中,引用了“三明詩群”代表詩人之一賴微的詩句:“鳥聲一路傳來/你看見經霜的辣蓼也已開花/河水有輕輕的漣漪顫動/一只白鷺,在水中沉思。”

    “當讀者讀到你的詩歌會發出內心的微笑的時候,這首詩歌完成了。”這是賴微堅持一生的創作理念。骨、瘦、清、寒,這是賴微那一代“三明詩群”人的字句風姿。

    第七屆中國突圍詩歌獎給慚江的授獎詞說,他的詩篇見證了他在古傳統與現代生活之間突圍所做的努力。評委們說,他的詩句“關注萬物在隱秘角落的悲歡”“日常感與生命感相互貫通”。從圣境走向人間,這是慚江那一代“三明詩群”人的情致與妙趣。

    在新時代,“三明詩群”儼然有了全新的生命力。“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鄉土鄉愁鄉情的傾訴,通過詩歌這個載體,很好地來回應這個時代的需求、人民的需求。”三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列平說,文化是跟經濟相互協調、相互推動的,怎么讓三明綻放出時代風采?“這里面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去努力的。”

    近年來,在三明市文聯的組織和推動下,大田縣境內已舉辦8屆音舞詩會,由三明市作協專設的詩歌朗誦分會,聯袂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的文藝骨干,多手段多形式做熱詩歌文化。三明市政府的數字便民服務平臺“e三明”APP專設欄目《文藝作品欣賞》,發表了大量“三明詩群”作者的詩歌作品。不定期舉辦詩歌采風活動,并將作品出版。此外,域內經常舉辦高質量的培訓交流,也積極創造機會推舉“三明詩群”詩人參加域外的培訓交流。

    三明市文聯主席紀任才說:“2023年,在大田縣太華鎮舉辦的音舞詩會,正逢亞運會期間,可視頻直播的點擊量就有好幾萬。這些年,我們努力的最關鍵之處就是推動題材創新,我們鼓勵‘三明詩群’寫三明,無論是歷史之美還是山河之美,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文旅融合,踩準的都是時代的節拍,無疑將產生時代的韻力。”

    從民間的自發自覺,到當地宣傳部、文聯等部門的引導推動,“三明詩群”的文化精神已經深入社會肌理,成為涵養一方人文風貌的清新活水。

    在明溪縣大金源飯店里,掛滿了配有現代詩的當地家常土菜牌匾——《客秋包》《金鉤蛋》《目魚筍》《淮山羹》……不一而足。其中,《薯子羹》由明溪縣詩人寒江雪配詩:“以謙卑再謙卑的姿態笑納/月夜的清輝,晨曦的光華/用低了再低的柔情蜜意感化/本是它山的那一味良藥/令其深扎本土,矢志不渝/以阿爸的耿直,阿媽的恭儉/抱一懷青山,舀一瓢綠水/用文火的溫良喜迎游子歸鄉……”而其他是明溪縣“廚師詩人”武斗(林急閩)和明溪縣蓋洋鎮常坪村黨支部書記曾旗平的杰作。

    這樣的基層干部,在三明并不鮮見——大田縣文江鎮紀委書記蘇振相、大田縣湖美鄉原黨委書記林大紅、明溪縣夏陽鄉黨委副書記鐘茂桂等。

    幾年前,鐘茂桂剛調到夏陽鄉工作,高山片有一條路,老百姓反映了二三十年都沒有通。鐘茂桂讓全鄉16個村的村民自愿捐款,以解決資金缺口問題。可是16個村的老百姓四處告狀,一天之內的反映件就多達40多件。百感交集之下,他翻到了之前寫下的詩句:“夢想絕非硬碰硬/而是接受,而是冰化成水/將溫柔,一滴一滴地/打在石頭之上”“自身化作村莊,被愛和所愛均為村民”“請向世界莊嚴地宣告/我的生命是種子的生命/我的力量是種子的力量/困難,只要你來/我便可以承受”。“在自釀的心靈雞湯中,我堅定了初心,找到了方法,獲得了堅韌。現在,不僅這條路修好了,我也收獲了很多村民贈送的錦旗。”鐘茂桂說,詩歌是他工作的力量寶藏。

    一分靈氣,三分素心,一分俠情,五分古意——在“三明詩群”樸拙的文化基因里,有著泥土被四季甘霖喚醒的芬芳,有著山野被松果落地激起的歡暢,有著圩天被南商北客吆喝的鬧趣,有著耕讀傳家的男耕女織,有著“閩學四賢”的意濟蒼生。

    一襟晚照憑霞落,半懷清觴就云高,“三明詩群”依然在路上。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以車為媒 海峽兩岸(廈門)汽摩超級聯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安仁县| 和龙市| 永宁县| 新乡县| 五原县| 津市市| 新巴尔虎左旗| 南投县| 瑞丽市| 昌黎县| 永兴县| 广东省| 衡东县| 凉山| 巴彦县| 崇礼县| 嘉祥县| 陇西县| 通山县| 澎湖县| 九台市| 营口市| 南京市| 彩票| 田林县| 疏附县| 游戏| 塔河县| 武宣县| 三河市| 商河县| 峨山| 五华县| 镇原县| 永和县| 麟游县| 榆林市| 织金县| 忻城县| 利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