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再生稻,第二季省去了翻耕、育苗、插秧等流程,節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顯!”日前,南平市級科技特派員、浦城縣臨江鎮農技站站長潘日明帶領農技站技術人員對“隆金優1212”再生稻示范基地進行頭季實割測產驗收,測出該再生稻品種平均每畝頭季稻濕谷產量近700公斤。國內領先的項目成果讓基地農戶馬芳華樂開了花。
科特派制度在南平已連續推行了22年,創新工作做法不斷涌現,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作為科特派制度的發源地,總書記的囑托為南平市深化該領域改革創新樹立了牢固信心。
在閩越山水米業負責人鐘安森看來,浦城雖然擁有悠久的水稻種植傳統,但比起大平原產米區,不具備體量上的競爭力,必須依靠科特派帶來的技術優勢,做好精品化的文章。他在縣科技局幫助下,向南平市申報了引入4位指定農科院專家的需求,并得到了充分支持,這促使其下定決心在2019年返回浦城,沉下心為家鄉農業發展盡一份力。該科特派團隊平均每周前往企業1次以上,至今已篩選檢測土地2000余畝,引入試種稻谷20余種。
隨著南平市近年來不斷創新科特派選派機制,傳統的政府“拉郎配”正向著需求方與科技人員雙向選擇精準對接轉變,服務模式也由“單人單點”轉向了“組團聯動”。目前,除192名市級企事業單位下派的專技人員和個人科特派外,還有169個市級重點項目團隊、15個法人科特派、9個行業服務團,309個省級團隊科特派和11個法人科特派活躍在南平市基層。通過團隊與個人結合、專職與兼職結合、工農業技術與經管文旅結合,一批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才梯隊正在形成。
“基層提出需求、市縣主動認領、省里統籌安排,這是我們搭建的‘菜單式’服務供給模式,為高校與科研院所提供了更多服務農民、經濟實體的著力點。”南平市科技局科特辦主任林揚告訴記者,為支撐這一體系,南平市還注重發揮眾多科特派服務平臺的作用。
近期,借助閩東北協作契機,南平市建立了1500萬元規模的“科技特派員資源化學產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由市科技局、武夷學院、相關縣(市、區)及其園區、企業共同出資,以創新助力企業破解關鍵技術難點,目前已申報評審16個項目。而在南平建立的首家科特派學院,已舉辦省內外培訓班6期,培訓近700人,并與北京國農科技特派員創新服務聯盟達成戰略合作關系,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此外,全市共有139個鄉鎮和53家重點企業建立了科特派工作站,90%的建制村建立了科特派服務點,累計建立的科特派工作站和科特派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已達300余個。
此外,科特派服務云平臺、“慧農信”專家庫等線上平臺的出現,也為加強科特派在線管理、績效考核提供了有力抓手。按照科特派提供服務、組織培訓和回答農戶咨詢成效情況進行的積分制管理和對應獎勵,極大鼓舞了科特派群體干事創業的熱情,2020全年內共實現服務農民超2萬人次。閩越山水米業的科特派團隊,便在近期為當地另一家農戶解決了土壤病害菌問題,“慧農信”專家庫對服務聯動性的提升功不可沒。
“為激發創新創業氛圍,推進‘三產’融合,南平市鼓勵科特派以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租賃經營等形式與服務對象結成利益共同體。”林揚告訴記者,目前已受理通過縣級備案的利益共同體共226項。南平市還首創推出3000萬元科特派創業風險投資基金,與商業銀行合作推出5000萬元規模的“科特貸”,通過更便捷、低成本的線上普惠金融服務,為科特派和服務對象干事創業注入了“金融活水”。
南平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平將繼續圍繞“四個鞏固”,即鞏固發源地優勢、鞏固精準選認模式、鞏固全產業鏈服務、鞏固利益聯結機制,深化科特派制度改革創新,使其在服務鄉村振興和南平市“3+4+5”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本報記者 賴昊拓 通訊員 吳勇君
責任編輯:趙睿
- 科特派架起閩寧協作產業橋梁2021-09-13
- 南平:搶抓機遇謀創新 細纖維“撐起”強產業2021-09-07
- 南平市開出首張醫療收費電子票據2021-09-06
- 南平:民資助學放光彩 提升農村教育公共服務水平2021-09-05
- 南平市自然資源系統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2021-09-03
- 南平: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 全力打贏整治攻堅戰2021-08-31
- 南平松溪:多措并舉助農紓困解難題2021-08-30
- 科特派,從田間走向車間2021-08-28
- 南平:綠色動能給力,產業提檔升級2021-08-26
- 福建科特派服務領域從一產拓展到二三產2021-08-26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首次發現古氏草蜥 武夷山生物圈又“添丁”2021-09-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