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群眾一道邁入全面小康,這是黨委、政府作出的莊嚴承諾。本報今起推出專欄“精準發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集中報道我市各地聚焦精準、分類施策,拓寬思路、形成合力,把扶貧工作做細做實的好經驗、好作法、好典型。
本報訊 “搬進大里新村之后,再不用擔心下大雨或刮臺風了,而且這兒離學校近,孫子上學方便,孩子外出打工、上班也很方便。”5月27日,在順昌縣大干鎮大里新村老人活動中心,年過花甲的尤鶴興說起搬遷前后的生活,感慨萬分。
今年64歲的尤鶴興是大干鎮武坊村人,5年前,他們一家從15公里之外、山溝溝里的武坊村搬到大里新村,老人一下子從“山里人”變成了“城里人”,生活也隨之改變不少,“每天在小區里溜達找人聊天,帶孫子,趕集買菜又很方便,孩子在外打拼也放心。”
帶給尤鶴興老人新生活的,是“造福工程”的實施。大里新村就是當地政府在集鎮邊規劃建設的一個災后重建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區。目前,村里有住戶428戶1868人,來自甲頭、武坊、慈悲、土垅、良坊、余富等6個行政村,多為2010年6月一場特大洪災的受災戶。
“‘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實施造福工程的要求。我們要真正給它辦好,不留死角,讓山區的困難群眾都能夠真正得到實惠,使其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在大干鎮黨委書記張經政看來,實施“造福工程”是貧困山區群眾擺脫貧困、提高發展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更是貧困鄉村農民走出大山、建設美麗家園的“助推器”。
近年來,順昌縣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原則,把造福搬遷工程與城鎮化建設、災后重建、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加強組織領導,解決好群眾“不愿搬”的問題;科學規劃建設,解決群眾“搬哪里”的問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解決好“怎么建”的問題;完善管理機制,解決好群眾“怎么處”的問題;拓寬群眾致富渠道,解決好群眾“怎么富”的問題。積極引導偏遠鄉村貧困群眾向中心集鎮遷移,從根本上改善教育、文化、就醫、就業等條件,從而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順昌縣共搬遷安置3029戶12171人,累計發放補助資金3747.71萬元,建成省級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區10個;全縣共脫貧9771人,目前全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53戶4883人。
走進大里新村,一棟棟整齊的樓房拔地而起,電網、電視信號、手機信號全覆蓋,幼兒園、中小學、醫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大干鎮每年投入百萬元對大里新村的基礎配套設施進行完善,讓新村的環境越來越好,人氣越來越旺。同時,新村因地制宜抓好管理,推選產生了業主委員會、管委會、各類群團組織,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為民服務全程代理點),形成了社區黨建“1帶5”工作模式,讓群眾“穩得住”。
“穩得住”后的關鍵是讓群眾“能致富”。大里新村臨近榕昌、富寶、明晶、誠瑞等企業,當地政府積極引導遷出的群眾在本地企業就近就業,目前大里新村轉移勞動力600多人。村里的部分能人也帶著村民創收,如陳秋姬帶領一批婦女為工地倒水泥,高春妹帶領一批婦女采摘煙葉等。當地政府還多次舉辦竹蓀、毛竹、柑橘等農作物豐產培訓,積極為武坊、土垅的毛竹,余富、良坊的柑橘等開拓市場。搬遷群眾接受信息全了,與外界的聯系寬廣了,就業創業的渠道多了,脫貧致富的路子也更寬了,破繭蛻變后,群眾對建設幸福家園的信心更足了。 (盧國華 羅 倩)
責任編輯:肖舒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南平副市長、“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