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寧德新聞
    分享

    在閩東鵬程古街邂逅溫柔時光

    “外商內居”的格局,讓鵬程古街頗有舊時韻味。

    在閩東鵬程古街邂逅溫柔時光

    修復后的明代中南繡花樓

    認識鵬程街區

    位于寧德市蕉城區的鵬程歷史文化街區,是閩東地區保存較完整且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街區之一。歷史上曾涌現十余名進士、百余名入仕者,據傳陸游、戚繼光、唐伯虎都曾到訪或短居,聚集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商賈名流,2017年被評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街區核心區面積約0.15平方公里,連片展現明清時期的街巷格局和“外商內居”功能布局,包括明代林桂故居、陳同知故居、馬氏繡花樓,以及清代薛厝里、鄭厝里、蔡氏和厝等,是蕉城區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

    當地政府自2021年起對街區實施系統性保護,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建設智慧消防系統,修繕瀕危建筑,并通過引進漢服體驗、文創商鋪等活化利用模式,打造兼具歷史韻味與現代活力的文化空間。

    東南網3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然 通訊員 楊慈監 彭楚楚 文/圖)明清古厝的封火墻在晨曦中勾勒出天際線,青石板鋪就的街巷蜿蜒向前,孩童舉著魚燈跑過掛著紅燈籠的丁字巷……

    初春,萬物復蘇,走進位于寧德市蕉城區的鵬程歷史文化街區,仿佛翻開一部立體的長卷。

    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寧德市蕉城區鵬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17—2035年)》,搶救瀕危明清建筑,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這座承載著當地千年建縣記憶的活態博物館,正以“修舊如舊”的匠心與“破圈共生”的智慧,探索閩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新范式。

    古韻流芳

    施救護存明清遺珍

    “封火墻的灰塑要按明代技法復原,這些空斗磚的材料我們找了很久。”站在鵬程街區,福建省規劃院名城保護中心主任范思哲向記者介紹古街一期的修復過程。

    在他身后,10余棟經過精心修繕的明清古厝已褪去危房舊貌,重現“黛瓦相連、院落相套”的閩東建筑神韻。

    作為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街區,鵬程街區的保護工程始終貫穿著“繡花功夫”。

    5.35公頃核心保護區里,明代中南繡花樓的木構架采用“抽梁換柱”技術加固,清代蔡氏和厝的磚雕運用微生物清洗法去污,每處細節都凝結著“最小干預”的智慧。

    蕉南街道工作人員楊潔領著記者一行來到大華路27號林桂故居,這是寧德城內極具代表性的明代民居。

    但見三開間大廳堂以高筒柱支撐,屋架高度達一般建筑二層,營造開闊空間,采用閩東特色筒柱構造。門廳也保留著明代建筑的特征,如六角門簪、素面垂花柱及蟬肚紋替木;照壁雖紋飾磨滅,但形制與匾額外框尚存,踏垛雕刻精細。

    經考證,這座民居始建于明朝天啟年間,主人林桂為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舉人,曾任職刑部主事等職。

    這樣一座極具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古民居,在2023年時已岌岌可危。地基局部下沉,西側柱根腐朽,梁架上木雕被白蟻蛀蝕得只剩骨架。

    “當時站在天井抬頭看,整個廳堂像被‘擰’過一樣。”回憶起初臨現場情形,范思哲仍有些揪心。

    據《寧德市蕉城區鵬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17—2035年)》,當地黨委和人民政府自2017年起持續對文物保護單位和街區內的瀕危歷史建筑進行整治和修繕。

    繼2021年完成了對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中南繡花樓的保護修繕后,蕉城區又于2023年投入1500多萬元進行林桂故居等10余棟明清古民居的搶救性修繕。“不到一年,從設計到施工,2024年底就全部完成了。”范思哲對能參與項目感到很自豪。

    更值得稱道的是,街區內40多戶原住民不需搬離,而是在改造中同步升級了智慧消防系統、鋪設了隱蔽式市政管網。

    “老宅不漏雨了,Wi-Fi信號滿格,但推開窗還是那堵明代的封火墻。”薛贊健世代居住在此,他道出了居民的心聲。

    蕉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吳婷婷說,這種“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讓街區的歷史記憶得以延續。

    明代馬氏家族經營藥材的“前店后坊”別具風格,清代鄭氏商幫議事的“四水歸堂”天井清晰可辨,行走在復原后的“外商內居”鵬程歷史文化街區中,每一棟古民居都成了人們觸摸歷史的“教具”。

    舊貌新顏

    文化基因“潮”出活力

    如果說對硬件的保護是筑牢古建筑存續的根基,對這一物理空間的活化利用,則為鵬程歷史文化街區注入鮮活生命力,使其真正融入當下生活。

    不久前,一場名為《老城時光·鵬程往事》的沉浸式演出,讓中南繡花樓化身時空穿梭機。

    當陸游筆下“荔子風前紅彈甲”的意境遇上大黃魚豐收的熱烈燈舞,當霍童洞天的道教洞簫與電子音樂同頻共振,觀眾舉著AR燈籠穿梭在古巷,在虛實交融中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沒想到會這么‘潮’!”從杭州來到當地的旅拍達人吳航在欣賞表演后,大呼“過癮”,要帶家人和朋友再來老街區逛逛。

    “土地公捧著手機查‘寧德旅游攻略’,白娘子用方言唱Rap。”活動策劃負責人介紹,鵬程歷史文化街區獨創的“新國潮”模式深受年輕人喜歡。

    這種創新并非簡單的形式嫁接,而是基于對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大黃魚燈舞提煉自漁民祭祀習俗,非遺剪紙展演還原了明代婚嫁禮儀,每個創意都扎根于閩東地域文脈。

    文化活化的過程,也是社區凝聚力的重塑。在耄耋之年的薛鴻俊老人家中,四代人整理的老照片、舊賬本正變成“家風檔案展”。

    “以前覺得老房子破舊丟人,現在倒成了傳家寶。”經營著咖啡館的“90后”店主李莉,特意把爺爺留下的錫茶壺擺進櫥窗,讓每件老物件都成為文化敘事的注腳。

    站在街區內,吳婷婷向記者展示著“鵬程文化+”的藍圖:北連三都澳大黃魚文化園,南接蔡威紅色教育基地,東融畬族銀雕技藝工坊,一條串聯起“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的研學走廊正在形成。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文化IP產業鏈上。

    當地推出“尋味鵬程”美食地圖,將魚丸、粉扣等老字號與大黃魚深加工企業對接;傳統建筑技藝培訓班里,老匠人帶著返鄉青年研發現代仿古構件,訂單已排到明年。

    “我們不僅要留住鄉愁,更要讓文化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吳婷婷說,鵬程街區正籌劃聯合高校籌建閩東建筑基因庫,計劃用3D打印技術復刻經典構件,為傳統技藝注入科技力量。

    建筑是用磚石寫成的史書,寧德鵬程歷史文化街區就像一部沉甸甸的史書。在古老與現代的交響中,這里用實踐印證,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不是把歷史鎖進玻璃柜,而是在新時代中寫下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襄湖森林公園盛大啟動 繪就京津冀生態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余姚市| 丰台区| 女性| 固镇县| 凉城县| 尚义县| 祁门县| 建始县| 山西省| 富阳市| 陈巴尔虎旗| 广南县| 惠安县| 昌平区| 新绛县| 延津县| 新竹县| 章丘市| 沁阳市| 西华县| 湘潭县| 青州市| 土默特右旗| 衡水市| 二连浩特市| 绥化市| 彭阳县| 南木林县| 南丹县| 临城县| 南溪县| 方山县| 将乐县| 竹山县| 辽阳市| 宾川县| 丹棱县| 剑阁县| 华宁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