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寧德新聞
    分享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向福建寧德市畬族村赤溪村鄉親們祝賀擺脫貧困,并叮囑他們要再接再厲,在現有取得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努力。

    一個備受習近平總書記關注,因脫貧成功而全國聞名的少數民族村,在擺脫貧困之后,如何突破固有的思想觀念,如何積蓄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這是一道難度并不亞于脫貧的考題。記者近期在這個村蹲點4日,近距離感受和觸摸這個山村的脈動和心聲。

    寧靜中的躁動

    脫貧后的思想圖譜

    夜幕下的赤溪村,寧靜而安謐。這是一個四面環山的鄉村,看起來和別的鄉村并無兩樣,但記者行走在村間,家家戶戶閃爍著的燈光,讓人時刻感受到這里的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興奮和躁動。

    被譽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1984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元,一度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經過30多年的“輸血”“換血”“造血”扶貧,現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純收入達到15696元。

    擺脫貧困之后,一些村民并不安于現狀。59歲的王桂熾掐著指頭算了一下賬,自家兩三畝茶園,再向其他茶農收購一些茶葉,轉手就有四五萬元,大兒子開一家茶葉店,二兒子做油漆工,一年下來十來萬不成問題,“溫飽早就解決了,但離小康還有不小距離”。

    就在記者和王桂熾攀談未來的打算時,一個村民風風火火闖了進來。“我們村的旅游不冷不熱的,急死人了。”他漲紅了臉說。他叫吳伏淡,是村里的能人,現在承包了8畝的魚塘養殖糠魚,“全部的家當都投在里面,但來消費的游客太少了”。

    記者夜訪了四五戶村民,一個突出的感受是,現在不少村民都想在解決貧困的基礎上過上更寬裕的生活,有些渴望搭上村里發展旅游的便車,有些打算自己出來創業,但又心生畏懼……

    不過,對于這個曾長期封閉的小山村而言,也有一些村民對脫貧之后能夠過上安穩日子相當滿意。還有一些村民由于長期被扶貧,客觀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對幫扶的依賴。從靠別人扶到自己主動闖,一些村民還沒有轉過彎來。

    “就像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要靠父母培養一樣。”一名藍姓村民說,“我們赤溪還要靠國家的投入,幫助它慢慢長大成人。”他的話引起一些村民的共鳴,有些村民對闖心存疑慮,擔心失敗,有些村民對土特產銷售信心不足,“家家戶戶都有,賣不出去就只能爛在家里”。

    當前,赤溪正處于從脫貧向全面小康邁進的關鍵階段。只有形成共識,凝心聚力,才能發動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赤溪村村兩委的干部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說,當初扶貧時,將村民從山上整體搬遷下來,一些村民也故土難離,不愿搬遷,現在村兩委正在積極想辦法,準備開展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討論,帶動更多的村民走到奔小康的大道上。

    走訪到深夜,還有很多村民尚未休息。可以想見,不少村民都在思索,腳下的路究竟該怎么走?這是一個需要拿出勇氣和智慧來回答的急迫問題。

    從“單干”到“合作”

    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奔小康不僅要解決富腦袋問題,還要解決方法論問題。擺脫貧困的過程是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過程。擺脫貧困之后,同樣需要來一場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

    赤溪曾有14個自然村,目前是408戶1806人,其中畬族村民802人,占了四成多。不少村民走出貧困的第一步,就是從祖輩生活的半山腰上搬遷下來,加上他們家家戶戶都有幾畝依山種植的茶園,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好起來。但作為家庭收入較為穩定來源的幾畝茶園,解決了溫飽問題,卻無法過上富足的生活。“小農經濟”狀態的生產模式,顯然在新的發展階段已經很難適應。

    然而,調整并非易事。村里近幾年來雖然成立了幾個合作社,但大多數村民還處于觀望階段。2012年,在上海事業有成的沈華平看好家鄉的發展機遇,回到赤溪成立了鼎煜合作社,組織農戶種植西瓜、油菜等農產品。“農業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產業,受自然、市場影響也比較大。”他坦言,“現在還處于投入階段。”

    目前參與家庭最多的是村主任吳貽國牽頭的鄉源合作社,有80戶。黃步和與妻子原來在上海做石材生意,去年回鄉加入合作社,從事香菇栽培銷售。由于受氣候條件和管理因素的影響,合作社發展之初并不順利,第一期采摘沒有趕上春節前,二、三期產量也不高,后來合作社請了技術員指導,產量明顯提高,今年香菇價格也比較高,市場前景看好。

    另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合作社。但相對于400多戶的赤溪村而言,一家一戶“分著種”仍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對幾十年來習慣了單干的山里人而言,要叫他們把田地流轉出來讓大戶來種,思想上的大彎一時很難拐過來。

    “目前群眾的生活基本可以做到衣食無憂,但叫他們加入合作社,他們就猶豫了。”吳貽國分析說,一方面他們習慣了過去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他們抗風險能力還很弱,不敢冒險嘗試新的生產方式。

    現有的幾個合作社是難得的星星之火,事實上,一些腦袋活泛的村民已經動了心思。茶葉是赤溪的傳統產業,全村有1020畝的茶園,但比較分散,每戶兩三畝左右。村民王桂繆打算今年與大學畢業的兒子一起開個茶廠,成立合作社,流轉幾十畝茶園,統一管理、生產、銷售。

    在赤溪這個小山村,多數人對合作社還比較陌生,但是畢竟山村已經打開了封閉的大門。村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突破的快慢,關系到赤溪發展的步伐。

    靠山水“吃”山水

    歷史性機遇的“新煩惱”

    綠水青山是很多鄉村最寶貴的資源。赤溪也不例外,這個村位于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西南麓,九鯉溪和下山溪繞村而過,溪水清澈,山綠天藍,空氣清新,風景如畫。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赤溪村位于寧德福鼎市磻溪鎮,地處閩東深山,過去山高路陡,致富無門。現在村里到高速公路只要不到半個小時。路通了,村民的心思也活了。他們意識到,綠水青山是發展旅游的資本,而今又迎來鄉村旅游的歷史性機遇。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為村里上上下下的共識。

    赤溪村村兩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引進資金,整治旅游環境,盡快讓赤溪的旅游壯大發展起來。據村第一書記王純華介紹,赤溪是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擬開發的項目至少有35個。

    自2004年起,赤溪村引進了福建省太姥山萬博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等旅游企業,投資數千萬元,開發了竹筏漂流、七彩蝴蝶園等旅游項目。同時,赤溪村還挖掘畬族文化、紅色文化發展旅游產業,獲得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在村民們看來,發展旅游與自己的腰包鼓不鼓有直接關聯,日益增多的游客是決定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以前竹筏運貨,一年最多一萬元。”溪東自然村村民杜承麗說,“現在搞竹筏漂流,去年收入2.3萬元,今年估計還要更高。”王純華說,去年景區游客達到了20萬人次,村里有160多人依靠旅游穩定就業,工資性收入達500多萬元。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赤溪的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少游客是一日游。旅游活,全盤方能活。現在村里開展的民宿、茶莊、飯店、農家樂、土特產銷售等產業,都需要游客來帶動發展。

    然而,旅游產業看起來很美,實際運作起來絕非易事。湖里是赤溪開發旅游較早的自然村,但由于引進的旅游公司經營不善等諸多原因,現在一些旅游項目成了爛尾工程。記者在這個村座談時,少數村民情緒較為激動。“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村民吳敬孵說,他以每畝700元的租金從村民手中流轉了100多畝的農地,種植馬鈴薯、蘿卜等農產品,打算銷售給游客,但旅游項目沒搞起來,沒有游客來,加上受災,現在已經虧了一二十萬元。

    據村干部介紹,當前赤溪發展旅游的關鍵是投資的錢從哪里來。村里成立了赤溪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但旅游是大投入,赤溪今年的旅游項目有不少,但是否能夠如期完成還是個問號。村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們都希望能夠搭上旅游發展的快車。

    顯然,對于村民收入和集體收入而言,旅游業都是鄉村發展最有力的支撐。靠山吃山,但如何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光有良好的愿望不行,還要有科學的發展路徑。

    責任編輯:楊林宇

    相關閱讀
    關鍵詞: 中國扶貧第一村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2025中國福州國際招商月丨多維賦能,鼓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松县| 鞍山市| 龙陵县| 大化| 昌乐县| 钦州市| 宾川县| 湟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濉溪县| 日照市| 焦作市| 长垣县| 宜川县| 信阳市| 信宜市| 宁武县| 徐汇区| 泉州市| 开平市| 习水县| 若尔盖县| 白河县| 息烽县| 华容县| 靖安县| 原平市| 翼城县| 大理市| 黄骅市| 青神县| 太仓市| 久治县| 临洮县| 鄢陵县| 同心县| 化德县| 玛纳斯县| 丹寨县| 普兰店市|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