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19時許,湖南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氣切手術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支援團隊在長沙市第一醫院北院成功完成,主刀醫生李仕晟是漳州人。2月29日下午,李仕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新冠肺炎患者氣管切開手術,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極大,手術結束后必須臨床觀察8天。但接到任務后,我毫不猶豫地立即出發,因為一個醫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病人需要我。”
李仕晟出生于漳州市一個醫護家庭,母親是漳州市醫院前護理部主任。從小在漳州市醫院長大的他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大夫。2001年高考時,他選擇報考“南湘雅,北協和”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完成本碩博11年的學習后,他留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工作,成為一名耳鼻喉科醫生。2020年春節,李仕晟原本計劃帶著妻子和孩子回漳州過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主動請纓留在醫院,支援發熱門診,戰斗在抗“疫”第一線。
李仕晟介紹,湖南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氣切手術對象是一名男性重癥患者,自身基礎疾病多,對手術創傷的承受能力有限。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導致原發疾病加重,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只能依靠呼吸機維持呼吸,但因長時間插管已嚴重影響氣道通暢,隨時可能堵管窒息。和其他手術不一樣,氣切手術需要進行高級別的防護:防護服、手套、護目鏡、膠鞋、靴套、正壓頭套……一樣樣穿戴上,手套要戴四層。據李仕晟介紹,多層面部防護和多層手套,讓他行動受限、全身悶熱、呼吸不暢,平時再熟悉不過的操作也變得艱難。但是作為一名醫者,患者的安全和康復就是最大的使命,李仕晟說,“這場手術再難再危險,我也絕不退縮。”
在手術過程中,李仕晟切開氣管一瞬間便引起了患者嗆咳,血氧飽和度一下子降到了50%。李仕晟用最快的速度把氣管呼吸導管置入氣管切開的口子,連接呼吸機。主管的護理人員從氣管套管里吸出大量粘稠的濃痰,血氧飽和度開始上升,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逐漸正常。“做完手術才發現自己脖子到大腿都被汗浸濕了。”李仕晟說道,“現在病人情況基本穩定。能夠將一名瀕臨死亡的病人救治回來,就是我們醫生最大的成就。”
談及手術前顧慮,李仕晟坦言,接到任務后,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怕他們擔心,“我不是一個英勇的人,我也會感到害怕,但漳州人樂觀又不服輸的精神和醫生救死扶傷的責任感,讓我堅定了信心,戰勝了恐懼。”(記者 吳榮光 林鈺雪)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確診新冠肺炎患者16天無癥狀怎么回事?新冠肺炎患者為什么16天無癥狀2020-02-10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民企成功研發口罩生產機 本月23日將投用22020-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