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原標題:三百“廈門牧羊人”澳洲漂流記 今解密這段歷史幕后細節

    三百“廈門牧羊人”澳洲漂流記 今解密這段歷史幕后細節

    在各方努力下建成的“廈門牧羊人”紀念碑。

    三百“廈門牧羊人”澳洲漂流記 今解密這段歷史幕后細節

    碑上用繁體字刻寫著《靜夜思》。

    三百“廈門牧羊人”澳洲漂流記 今解密這段歷史幕后細節

    唯一保留下來的“牧羊人”墓碑。

    170年前

    -他們乘船漂過近萬公里,

    來到澳大利亞

    -他們帶去傳統農業技術,

    還放牧45萬只羊

    170年后

    -當地不同膚色的人們合力為他們落成紀念碑

    -碑座朝向廈門,碑上刻著《靜夜思》

    海峽網訊 (廈門日報 文/記者 蘭京(圖由受訪者提供))在遙遠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有一個為“廈門牧羊人”而立的紀念碑,3月30日落成。廈門,一個海港城市怎么會有牧羊人,他們為何遠渡重洋去放牧?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本報聯系上相關人士,獨家解密這個紀念碑落成的幕后,鉤沉與“廈門牧羊人”有關的歷史細節,一起緬懷這批遠渡澳洲的先行拓荒者。

    “廈門牧羊人”故事用英文刻在紀念碑上

    從廈門到布里斯班,坐飛機要11.5個小時——近萬公里航程,在170年前則是至少1個月的海上煎熬。1850年前后,300個廈門人為生計踏上了這樣的征程。他們由澳大利亞悉尼來到“河流之城”布里斯班,成為契約牧羊人——拓荒、放牧超過45萬只綿羊——這300個人也因此被稱為“廈門牧羊人”。

    3月30日下午4點,一場專門為他們而設計的紀念碑落成儀式,在僅有2500人的圣喬治小鎮舉行,吸引了圣喬治市長和副市長、中國駐布里斯班總領事館官員、澳洲國會議員及有關昆士蘭州華人社團代表和各界民眾一百多人參加。

    “廈門牧羊人”的故事也用英文刻在了紀念碑上。碑文僅8行小字,卻將他們對澳洲的貢獻定格——“廈門牧羊人”是布里斯班發展歷史的見證者。

    帶去傳統農業技術養了超過45萬只綿羊

    據《人民網》等媒體公開資料顯示,1839年以前,布里斯班還是蠻荒之地,被新南威爾士殖民者當作流放營地,建立澳洲最大的殖民地監獄。1845年,開荒者在巴爾庫河上流發現新土地——昆士蘭中部富饒的牧場Beylando。牧民帶著牲畜來到這里,使這里更多地方成為牧場。這批來自廈門的牧羊人,就在這個時期到來。

    據澳洲當地華文刊物《華商汽車天地》報道,他們由新南威爾士州一路向北,到達昆士蘭州南部,簽了五年契約,作為牧羊人和工人定居下來。除了放牧綿羊,這些“廈門牧羊人”還曾幫助開發達令丘陵。

    而墨累-達令盆地的混合農業(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正是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的優良條件——澳大利亞因此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他們將傳統技術運用到灌溉和農作物生產方面,非常值得認可。”昆士蘭州州長安娜斯塔西婭·帕拉茲祖克女士高度評價,“他們為我們今天昆士蘭的多元文化播下了第一粒種子”。

    紀念碑籌備了兩年得到澳方各界的支持

    五年合約完成后,這些旅居他鄉的人,并沒能賺到足夠的金錢返回故鄉。他們有的早早離世,長眠于此——圣喬治的一片無名墓地。

    20世紀70年代,一場大火將原本的原始木質墓碑燒毀。圣喬治華人紀念碑委員會主席孫健介紹,兩年多前,在當地出生長大的聯邦國會議員葛蘭姆提議下,他們舉辦了紀念碑的各類籌款活動和設計大賽,得到了包括華人、白人、土著等不同膚色種族在內的上百名愛心人士捐助,更得到澳洲聯邦政府總理和昆士蘭州政府及布里斯班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一幅由圣喬治高中生所作的水彩畫,被設計為紀念碑圖案——中澳兩國國旗各在畫作一側,一座小橋鏈接兩國的交往,一邊的澳洲土著舉手歡迎另一邊的華人遠道而來。

    去年,這座為“廈門牧羊人”而立的紀念碑建成完工。孫健介紹,紀念碑長2.0米,寬1.6米,高1.3米,基座向北,寓意逝者的家鄉在北方——中國廈門,還鐫刻著一首《靜夜思》,希望把逝者和故鄉永遠緊緊相連。“希望此舉能夠讓更多人看到華人的貢獻,凝聚在澳華人民族心。”

    揭秘

    廈門農民為何成了牧羊人?

    從碑文看,這些牧羊人是coolie(舊時期苦力,尤指舊時印度、中國等的小工)。澳洲歷史遺跡研究專家Check Ling在當地電臺的采訪中介紹,這些牧羊人是廈門的農民,從1848年至1853年渡海而來。

    據《廈門僑鄉》記載,1848年,澳洲新南威爾士的殖民者委托德記洋行販賣120名華工前往悉尼,其中有20名男童。這批華工即是英國國會文件中記載的“來自福建省之廈門”最早到達澳洲的華人。布里斯班曾屬新南威爾士州。而據1852年廈門英國領事的報告:在1849年內,由廈門赴澳的華工為270人,1851年為1438人,1852年為2666人,前后4年間即達4300多人。

    這與300個牧羊人到達澳洲的時間吻合。結合碑文資料,這批牧羊人其實是來自廈門的苦力。1845年,圣喬治所在的布里斯班畜牧業蓬勃發展,這些苦力作為牧羊人直接參與了當地的建設。

    這些牧羊人來自廈門哪里?

    20世紀70年代,那場大火燒毀了墓碑,唯一保留下一個黃崗巖的墓碑——被特意放在紀念碑旁邊,墓碑上寫著“東邑金美村人士/財福任公之墓/庚戌六月初六日”。

    從碑文可知,墓主名叫任財福,是東邑金美村人。對此,廈門文史專家顏立水推測,閩南語“同”的發音與“東”相近,“東邑”為“同邑”,即古代同安縣的叫法。而金美村的“金”與明后期“潯尾”美稱——集美的發音相近。古代集美屬同安管轄,很可能是“同邑潯尾村人氏”。不過,他們具體從何而來還需進一步考證。

    據介紹,這些牧羊人因為家鄉饑荒而遠渡重洋。這也與同安那時的歷史情景相符。據史料記載,為躲避災荒和動亂,是廈門華僑出國謀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自明代初開始,廈門一帶干旱、臺風等天災不斷,農民生活貧困,只得向海外謀取生路。1850年,同安爆發的小刀會起義被鎮壓后,很多農民也乘船逃往海外。

    責任編輯:黃仙妹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匯通達網絡推動國補“下鄉進鎮” 助力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永宁县| 高台县| 当雄县| 房山区| 普兰店市| 铜川市| 天台县| 罗源县| 邹城市| 明溪县| 舒兰市| 囊谦县| 景德镇市| 宣威市| 永顺县| 苍梧县| 任丘市| 习水县| 千阳县| 延寿县| 丘北县| 林周县| 台中市| 南乐县| 高陵县| 康平县| 长岛县| 宽甸| 晋中市| 孟津县| 韶关市| 博白县| 遵义市| 枝江市| 晋中市| 唐海县| 江川县| 平顺县| 江孜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