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作為古代講學、論道之所,書院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脈,時至今日依舊弦歌不輟。

    雖然當下書院教書育人的職能逐漸弱化,但也在革新求變。

    泉州,以小山叢竹書院、正音書院、歐陽書院等為代表的書院群相繼重建、修葺。除了重現原貌,書院更向群眾敞開大門,開設以在地文化為主的課程,常態化舉辦文史講座,持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通過探索“活態復興”,更好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作用,古老的書院正成為群眾可感可及的文化地標。

    激活“文化基因”的場所

    8月初,泉州古城模范巷,小山叢竹書院迎來近百名準大學生,參加“大學前鄉土文化研習班”。

    “泉州宋元時期的海洋商貿原來如此發達!”聽完講座,即將入讀福建農林大學金融專業的陳鋆揚忍不住感嘆,立刻又迫切問道,“除了商品,宋元泉州有沒有對外輸出自己的獨特文化?”

    這場講座的主講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林瀚,以海洋商貿為切入口,向同學們生動描述了“宋元泉州”的繁華盛景。

    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的小山叢竹書院,亦見證了這段歷史。該書院自古文人雅士云集,又因歐陽詹、朱熹、弘一法師等三位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賢哲在此留下足跡而聲名遠播。

    2021年,書院復建為開放的文化空間,仍保留了一匾式石牌坊。正面所書“小山叢竹”四字,正是出自朱熹。行走于書院間,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仿佛穿越時空。

    “書院擁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和深厚的底蘊內涵,這正是將研習班開設于此的原因。”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小山叢竹書院日常活動負責人陳敏紅說,當青年學子踏進書院,就仿若站在泉州千年智慧的精神“起點”,在文化的浸潤中,被喚起泉州文脈傳承者的自覺與擔當。

    “大學前鄉土文化研習班”就像一項“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在書院內,青年學子們與國內頂尖高校的學者、海外交通史研究專家、熟悉本土歷史的金牌講解人、古城保護和發展的踐行者、守護非遺的傳承人等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

    從“宋元泉州”海洋商貿的發展脈絡,到泉州飲食文化里的民俗密碼、古城保護的現實挑戰、閩南村落的鄉土肌理,再到非遺南音的婉轉綿長……“6堂講座+1次踏訪”,帶領學子們讀懂家鄉的輝煌過往與獨特氣質,對家鄉的認知從模糊走向清晰。

    “理解泉州的過去,才能讀懂家鄉的文化。”小山叢竹書院山長、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說,希望學生們在識讀鄉土文化的過程中,能種下匯通古今、胸懷世界、經世致用的理想種子。

    興文教,起書院。據考證,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共興建73座書院。2000多名進士的成長之路與此密不可分。

    守住文脈、以文化人,新時代賦予了書院全新的內涵。“當代書院可以擔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載體。”泉州師范學院原副院長林華東教授認為。

    研習班學員、即將赴長春中醫藥大學學習針灸推拿的周墨涵說,通過在書院的研習,能更深刻地認同鄉土文化,這將成為他們理解世界、走向遠方的堅實起點。“無論走多遠,身后總有東西塔的目光,總有海風捎來的故鄉味。”

    在地文化的“大學堂”

    開元寺、東西塔、府文廟……這些泉州的地標性建筑,被“搬”到了小山叢竹書院。8月17日,書院邀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考古部文物攝影師成冬冬,分享文物攝影里的泉州記憶。

    一幅幅攝影作品,令人思緒萬千。“這些地方我以前經常去。看到那些熟悉的畫面,特別感動。”小山叢竹書院周邊社區居民陳子為說,聽完攝影師的分享,更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交融。

    “古代書院注重辦院特色,當代泉州書院更要彰顯閩南文化和‘海絲’文化特色,接地氣方能顯活力。”林華東教授說。

    近年來,小山叢竹書院將在地文化推廣作為重要“拼圖”,從泉州方言、戲劇、宗教、民俗、歷史人物等方面展開,形成“小山人文講堂”“小山學堂”“小山研討”“小山對談”“小山展演”“小山行讀”“小山鄉土教育”等七大文化品牌矩陣,先后舉辦系列文化活動80場次,吸引近萬人次參與。

    不只小山叢竹書院。不少泉州書院緊密結合在地文化,在個性化、差異化上下功夫,盡可能整合各類資源提升辦院成效,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地方品牌。

    正音書院,回蕩著古樸悠揚的南音雅樂、妙語連珠的泉州講古、獨特動人的木偶戲腔。這里演變為集閩南非遺演藝、傳統文化研學、大眾閱讀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城市“文化會客廳”。

    歐陽書院,以泉州第一進士歐陽詹為文化承載,結合清源山摩崖石刻文化,定位為集閱讀、講學、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文旅復合空間,加深廣大市民對泉州文化歷史脈絡、豐富內涵、人文特征和當代價值的理解與認識。

    龍泉書院,閩南民俗、傳統禮儀、傳統藝術、國學講座等系列活動輪番上演,多維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與城相融的“小桃源”

    陽光穿過片片翠竹,一束束投在亭臺樓閣上,庭院深深。沿著石板路在小山叢竹書院里穿行,記者注意到,當地居民就是這里的主角,閑讀沉思、對弈品茗、漫步休憩,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小山叢竹書院的目標是打造“沒有圍墻的書院”。其占地面積不大,卻有3個出入口,與周邊社區、居民樓融為一體,既是文化“小桃源”,也是街頭的口袋公園。

    “我和老伴基本上每天都要來鍛煉半小時,用年輕人流行的話這叫‘打卡’。”對于陳子為而言,書院還是鄰里互動與交流的平臺,“在這里,鄰里之間可以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我們也有機會認識更多朋友”。

    記者還了解到,小山叢竹書院內的誠正堂收藏有約3400冊與泉州相關的文化書籍,每日對外開放,為閱讀愛好者提供清幽的讀書空間。

    這些做法,在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麗珍看來,是真正將傳統書院的價值精髓與現代城市文明相結合。“將書院與城相融,才能不斷滋養泉州這座古城的底蘊和群眾的精神世界。”

    無獨有偶,泉州其他穿越歷史塵煙的書院,也在不斷地嘗試融入。

    位于泉州古城中心、泉州府文廟西南角的正音書院,正進行新一輪改造。

    該書院原是為士子矯正鄉音、學習官話而設立,是古時不可或缺的機構。此次改造提升,以期擴大影響力。

    “書院開展的是‘文化會客廳’改造及運營提升方面的工作。同時,計劃開發閩南語課程,引入多項非遺體驗活動,希望能更好服務群眾。”書院運營方、泉州文化旅游發展集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麗娟透露。

    從靜態的文化地標轉變為動態的精神家園,從精英的學術殿堂走向大眾的生活空間……近年來,泉州大力推動古代書院向現代新型書院發展和創新,充分發揮書院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其成為社會大眾享受松弛生活的地方。

    于書院之中,回望歷史余韻,品讀當下煙火。泉州書院守正與創新的探索仍在繼續。

    (記者 湯海波 實習生 胡燦陽 通訊員 林海吟)

    責任編輯:唐秀敏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泉州書院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公示!福建220人擬獲評高級職稱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乐安县| 蒙自县| 娄底市| 凤凰县| 财经| 宁波市| 芜湖市| 梁平县| 普安县| 宾阳县| 屏山县| 乐平市| 高碑店市| 兴海县| 平定县| 南漳县| 邵阳市| 淳安县| 乐陵市| 昭觉县| 冀州市| 巢湖市| 顺昌县| 柘城县| 上犹县| 高淳县| 海晏县| 莎车县| 沂源县| 独山县| 赤壁市| 沙雅县| 南平市| 清镇市| 柞水县| 渭源县| 兴业县| 呼图壁县| 新晃|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