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為更好踐行“兩山”理念,今年以來,泉州把2017年提出的、至今成效顯著的“生態連綿帶”建設作為落實構建“從山頂到海洋”保護治理大格局的主線,持續提高生態藍綠本底“含金量”,形成“山—城—江—海”生命共同體示范樣板。
山頂治理
生態修復跑出“加速度” 廢棄礦山重現生機
今年7月,泉州市申報的“福建省海峽西岸泉州灣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入選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項目,獲3億元資金(首批1億元已下撥)。
據悉,該項目覆蓋南安市、泉港區355個廢棄礦山圖斑,治理面積1217公頃,預計新增耕地22.19公頃、恢復植被953.31公頃、消除地質環境隱患267處。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累計完成廢棄礦山圖斑修復1354處、面積約2.79萬畝;“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418處圖斑、9873畝已全部動工并基本完工,為戴云山—博平嶺生態屏障再添新綠。
陸海統籌
提前完成年度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
當前,泉州已累計爭取中央、省級海洋生態修復資金7.46億元,策劃生成7個項目,完成紅樹林修復2912畝、互花米草清除5026畝、海岸線修復12.28千米、鳥類棲息地修復374畝、后濱沙地植被修復35.7畝,建成貝藻礁8.375千米。
豐澤區、南安市2.8千米岸段被認定為生態恢復岸線,可按自然岸線管控。至此,泉州累計完成生態恢復岸線認定3.5千米,長度居全省首位,提前完成202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39%的管控目標。
同時,作為海岸帶治理的延伸,泉州以濱海浪漫線項目統籌“兩江一灣”濱水岸線建設,串聯“山—海—城”活力廊道,以生態筑基、文化鑄魂、科技賦能為核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濱海文旅目的地,正按照建設一段、規劃一段、謀劃一段的總體工作思路逐步推進項目分期建設。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心城區半島環線已落地,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個集觀光、游玩、健身和放松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濱海浪漫線東段(北部岸線)實施策劃方案正在組織編制,擬通過打造IP實現場景互聯互通,以持續深挖山水人文資源,完善觀景平臺、生態停車場等基礎設施。
制度保障
砂石資源納入管理 生態治理更加長效
7月1日,《泉州市砂石資源管理規定》正式實施,將“開采—運輸—加工—生態修復”納入閉環管理;同步印發《泉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科學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恢復。
品質提升
綠地“串珠成鏈” 古城增綠惠民生
“古城植綠行動”是泉州持續開展的一件事——在開元寺、圣墓、元妙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景區及周邊綠地,中山路、打錫街、溫陵路、玉犀巷、南俊路等老城街巷,以及都督巷、許厝埕、古榕巷等口袋公園,采用“見縫插綠”方式累計增植刺桐樹182株;種植天竺桂、樸樹、白玉蘭、紫薇等喬灌木3684株,改造及新增綠地4500平方米。春季贈苗行動期間,還向居民贈送含笑、三角梅、紫藤、使君子等近萬株,讓“長街深巷、老樹繁花”成為泉州最溫暖的生態注腳。
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圍繞“兩屏一帶六江兩溪”省級生態安全格局,以生態連綿帶為脈,持續貫通山上山下、城市農村、陸地海洋治理單元,確保到2027年全市美麗海灣、美麗河湖建成率均達50%以上,為福建建設美麗中國示范省提供“泉州方案”。(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林碧容)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第八屆中國國際兒童時尚周在泉州豐澤開幕2025-08-15
- 204歲《重修順濟橋記》石碑 見證泉臺郊商赤子心2025-08-15
- 泉州市防指會商部署臺風“楊柳”防御工作2025-08-14
- 泉州首支孤獨癥青少年樂隊首次暑期路演2025-08-14
- 落戶泉州“零門檻”鋪就人才“安居夢”2025-08-14
- 泉州提升防臺風應急響應為Ⅲ級2025-08-13
- 泉州僑批檔案文獻展走進泰國曼谷2025-08-13
- 7月份泉州市區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9%2025-08-13
- 獨特城市綠洲天地 “巨石陣”亮相泉州市區泉秀街東段2025-08-13
- 泉州“青年夜校+”模式累計惠及青年18940人次2025-08-13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4歲《重修順濟橋記》石碑 見證泉臺郊商赤子2025-08-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