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海水倒映著朵朵白云,一艘艘漁船停靠在岸邊休憩,海浪輕涌,幽幽海風帶來陣陣清涼,夏日的惠嶼靜靜地橫亙在湄洲灣西側,獨自美麗。
惠嶼坐落于泉港區南埔鎮,是泉州唯一一個海島行政村,2003年以前,這里不通水電,更無交通與通信,是泉州有名的“貧困村”。從“月暗孤燈火”到“燈火連星漢”,惠嶼用了近20年的時間破繭成蝶,建成以海水養殖業和生態休閑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海上桃源”。
近年來,隨著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惠嶼人對海島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新一輪規劃中,一幅以“產游結合、主客共享”為基調的美麗海島畫卷正徐徐展開。
橫亙在湄洲灣西側的惠嶼島獨擁一片碧海藍天。編制單位 供圖
塑形留魂編織海島藍圖
從肖厝碼頭搭乘輪渡,十多分鐘即可到達惠嶼西岸。海島不大,僅0.79平方公里,中部的山地將島嶼分成東西兩部分,面向泉港的西岸為生活岸線,東岸迎風面則為生態岸線,脊背式的地形讓本就袖珍的島嶼更加局促,加之耕地、岸線等生態紅線的限制,可利用的空間就更小了。
島上耕地面積有限,主要種植地瓜、花生與其他蔬菜作物。圖為農婦正在摘花生。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我們曾經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島上生育率為零,因為太窮了,沒人愿意嫁過來。”回首過往,惠嶼村黨支部書記肖清林感慨萬千,“從2003年到現在,我們一直在奮斗,從泉港最貧困、最落后的村莊,變成最幸福的海島。”
由于早期缺乏規劃,不少民宅存在侵占海岸線現象。編制單位 供圖
“探大錢,起大厝”是閩南人根深蒂固的鄉土觀,無房無以成家的惠嶼人更是把蓋房當成發家致富后的首要任務。21世紀初,依靠水產養殖起家的惠嶼掀起了一股“蓋房潮”。但由于缺乏規劃理念,早期的民宅大多只能在有限的空間里依坡而建,舊低新高,雜亂無章。“一不考慮安全系數,二不考慮地質災害,三不考慮風暴潮。”肖清林總結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厝”在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對海島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思路決定出路。2012年,惠嶼開始引入鄉村規劃,經過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漁村的發展藍圖慢慢精細起來,一座閩南風情的海島輪廓日漸清晰。對惠嶼而言,每個發展階段的需求不同,所繪的藍圖也不斷變化。在肖清林看來,村民現階段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是人居環境問題,是如何做好海島旅游的困惑。
規劃師走村入戶了解村民想法。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面臨發展“瓶頸”的惠嶼在2019年迎來了新一輪規劃,由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編制。鄉村規劃最重要的是以村民為主體,為尋找規劃切入點,規劃師們通過現場踏勘、與村民面對面互動等方式,深入了解村莊特征與存在的問題,同時建立多樣的村民溝通渠道,強化村民公眾參與,共同締造。
惠嶼村域綜合規劃圖。編制單位 供圖
新一輪規劃以“美麗海島生態旅游示范村”為目標,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采取“多規合一”的編制方式,以資源定功能,以功能定主體,以主題落項目,推進特色景觀營造,打造“海島、共享、友好”的鄉村慢生活品牌,構建鄉村旅游融入鄉村生活,兼顧主客需求的設施、環境和空間。相較于發展階段的“大刀闊斧”,新規劃更注重用繡花功夫,對海島“精雕細琢”。
規劃后的民宅外立面,正逐漸展露出迷人的海島風情。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惠嶼島的生態空間包括陸地與海洋兩部分,其中建房侵占生態岸線問題比較突出,要逐步清退違建房屋,然后對岸線進行修復。”據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敏介紹,此次規劃更側重國土綜合整治,只有清退違建房屋,確保生態紅線和其它生態資源面積,才能在此基礎上尋求海島最大的發展空間。
村史館中展示的漁具。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海島建房不同于陸地,磚瓦土石,來之不易。對于部分無法拆除的建筑,編制單位選擇將其活化利用:原泉港區委黨校改為游客體驗中心,原惠嶼小學改為村史館,并增設海洋知識展廳……同時,劃出東側的閑置地集中設置聯排式安置住宅,用以安置退出生態岸線的民宅。只有在規劃的框架中合理建設,村莊的發展方能持之以恒。惠嶼的新建房屋有著嚴格的要求:應在劃定的宅基地建設范圍內、高度控制在3層以內、面積控制在120㎡以內,同時鼓勵采用坡屋頂,體現閩南海島的傳統特色。
肖氏先祖居住過的“圣蛙石”成島上特色人文景觀。編制單位 供圖
“神井甘泉”是惠嶼人的“生命之水”,如今也成為海島重要景點之一。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在最大限度保護山海資源、保留村莊建筑形態肌理的同時,編制團隊也充分利用村內碎片空間、閑置地,打造公共空間、微空間。小街巷、“圣蛙石”“神井甘泉”……家門口一個個小而美的景點在精心打造和歷史故事的串聯下,煥發了動人的光彩。
島上風情獨特的閩南建筑經過一番整治成了一處有韻味的“打卡點”。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破碎的小空間被打造成清新微景觀。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在王敏看來,家家戶戶打理好門口庭院,就地取材打造特色微景觀,讓居住環境養眼舒心、煥然一新,這是鄉村規劃重要的價值所在。當這座海島散發著古樸又清新的獨特韻味時,便是留住了閩南的根,留住了漁村的魂,留住了惠嶼的鄉愁。“游客來不來,惠嶼都是漂亮的,不需隨波逐流,有麝自然香。”
產游結合譜寫漁村新章
作為資源稟賦的“海上明珠”,惠嶼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島上1400多名肖氏族人,世代向海而生,新時代下,水產養殖改變了整座海島的命運。
惠嶼水產養殖業年產值約2億元,是島上支柱產業。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惠嶼的特色養殖產品包括海帶、鮑魚、海蠣、江?菜等,其中,海帶養殖面積5000多畝,年產海帶干品3950噸,年產值約3000多萬元;鮑魚養殖8000多箱、5000多萬粒,年產值約5000多萬元。
村民肖金山正在打撈自家養殖的鮑魚。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在早期,惠嶼的海上養殖業因缺乏科學理念,產量和產值并不高。“后來經過專家指導,實行科學養殖,南面養海帶、北面養海蠣,中間是網箱養殖,分開養,產量就提上來了。”村民肖金山介紹,隨著養殖質量的不斷提升,自家的養殖規模也從80畝擴大到近千畝,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據統計,惠嶼海水養殖業年產值約2億元,養殖產業帶來的經濟收入占惠嶼的80%,是實實在在的支柱產業。“養殖業是我們的主業,我們會一直堅守。”但在肖金山看來,養殖業畢竟是重勞力,屬于“看天吃飯”,漁民們仍希望在養殖產業外,能充分利用海島資源,進一步開拓旅游業,增加經濟收入。小海島也能有大夢想,肖金山的想法也是鄉親們對漁村未來發展的暢想。
通往海上餐館的棧道也通往了“海上惠嶼”的夢想。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受制于有限的島嶼面積,惠嶼村集體大膽構思了“三個惠嶼”的美好愿景:“島上惠嶼”“海上惠嶼”“陸上惠嶼”。“島上惠嶼”即把海島打造成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休閑漁村旅游產業園區;“海上惠嶼”則是利用海上養殖產業,打造集養殖、休閑、垂釣、餐飲、旅游,觀光、科普、體驗為一體的現代化休閑養殖基地。“島上惠嶼”與“海上惠嶼”構成了生態休閑漁村獨特的旅游資源,將促進島民的經濟收入,同時提升村民的幸福生活指數。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村民們的生活空間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擠壓。“陸上惠嶼”的提出,就是為了讓村民們實現醫療、教育等方面與陸上接軌。“我們準備在泉港城區征一塊地,建設自己的小區。以后,惠嶼村民的就逐步往陸上發展。”肖清林如是說。
大澳沙灘被規劃為游客娛樂休閑區域。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事實上,‘三個惠嶼’就是代表著村民們生產、生活和異地安置,我們盡量把它融為一個整體。”王敏介紹,新一輪規劃突出“海島生活”的主題,以惠嶼水產養殖和海洋文化展示功能為特色,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海島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結合海島漁村風情和兒童友好型旅游項目設置,推動“多產業+社區生活=業態+宜居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造泉州“漁村休閑度假、海產品銷售、親子旅游、海洋文化展示一體“的綜合性海島鄉村旅游目的地。
考慮旅游業發展需求,編制團隊為不同產業合理安排村莊用地,并規劃了“科教娛樂體驗路線”“休閑娛樂體驗路線”“漁村風情體驗路線”“環島觀光路線”等四條旅游線路,通過不同角度,將海島的特色資源與多面風光淋漓盡致地展現給游客。
島上自然風光美如畫。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從村民的征求意見和幾次討論來看,這個規劃基本上符合大家心中的夢想和發展的愿景,既能夠接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又能夠為海島未來的發展確立明確目標,是一個精準、接地氣、易于實施的規劃。”肖清林對新規劃充滿信心。
目前,惠嶼有6家民宿,3家餐飲店。圖為海上餐館的工作人員正在處理海鮮。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利用閑置民宅改造而成的民宿外,獨享一片靜謐的海。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新建村委會與廣場。編制單位 供圖
據介紹,自2020年規劃項目啟動實施以來,村莊規劃按照“先易后難”逐步落地。民宅外立面換上“新裝”、道路兩側的景觀不斷提升、臟亂的碎片化街巷空間被“微景觀”取代、閑置房屋重新裝修成民宿、新郵輪碼頭、村委會綜合樓及游客服務中心陸續投入使用……“通過規劃項目的實施,村莊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我們有6家民宿,3家餐飲店,但這還遠遠不夠,現在每年大概吸引20多萬人上島旅游觀光,為村民、村集體收入開辟了新的路子。”肖清林直言,有效的規劃項目帶動了惠嶼生態休閑漁村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
海島碧海藍天依舊,惠嶼人的生活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整個村的產業布局更加合理了,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預計2022年我們村的人均收入將突破9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20萬元。”肖清林說,這是惠嶼建村至今,村民收入最好的時候。展望未來,惠嶼將以抱團發展的方式帶動村莊整體發展,成立惠嶼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家家入股、戶戶分紅的模式,促進島民增收與就業,同時完善旅游上下游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惠嶼落日。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2015年,蔡國強的“天梯”在惠嶼連接星辰。2022年,惠嶼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觸摸星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惠嶼正告別夕暮,闊步走向未來的朝陽。
責任編輯:趙睿
- 泉港峰尾:探索農村宅基地多戶聯建模式,破解人地矛盾2022-10-25
- 奮進·我在建設現場 | 泉港:重點項目建設正酣2022-10-19
- 泉港掀起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攻勢2022-07-18
- 福建完成全國首個海島全域森林碳匯計量與潛力評估2022-06-07
- 福建泉港:掌中木偶“舞”進校園 非遺表演慶六一2022-06-01
- 平潭:產城融合,打造海島特色新城2022-05-18
- 福建泉港:湄洲灣航道四期工程南岸航道項目進入關鍵沖刺階段2022-04-26
- 福建泉港:鮑魚“搬家” 北上“避暑度夏”2022-04-24
- 福建泉港:海參收獲忙2022-04-08
- 福建泉港:促生產保供應 助力疫情防控2022-04-02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中心市區多處花海在社交平臺“出圈” 迎2022-10-25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