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其宋元時期產品在器物的釉色、器型和裝飾紋樣等方面彰顯大氣、包容與開放的時代藝術之美;古窯址見證了泉州海洋貿易的興盛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社區展館為民眾介紹東門窯址的沿革情況

    核心提示

    東門窯址,位于今天的泉州市豐澤區華大街道城東社區內,該遺址分為南窯和北窯兩個區域,是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商品的重要生產窯場之一。東門窯臨近泉州港,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其陶瓷生產與外銷一度十分繁盛。該窯址對于研究古泉州港乃至福建的陶瓷外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記者 吳拏云 文/圖(除署名外)

    窯址上有7條窯爐遺跡

    17世紀,歐洲人在一本記錄西方與中國瓷器貿易往來的《葡萄牙王國記述》書中,將龍泉青瓷稱為“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可愛”,可見古代龍泉青瓷在歐洲的受歡迎程度。宋元時期,在泉州東門外的碗窯鄉也曾大量產出青釉瓷。這種青釉瓷,釉呈天青色,青中泛灰或青中泛褐,玻璃質感較強,透明瑩亮,釉面呈細小冰裂紋,屬窯變的自然開片,其風格頗具浙江龍泉青瓷特色,故被稱為“土龍泉”。除了青釉瓷器外,東門窯還生產青白釉瓷器、白釉瓷器、青黃釉瓷器等。當時東門窯的瓷器行銷海內外,尤以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為主,東門窯也因此成為閩地陶瓷商品的重要生產窯場之一。

    如今前往東門窯址,我們發現窯址位于泉州市豐澤區華大街道城東社區的碗窯和后路兩個自然村落。據介紹,遺址分為南窯和北窯兩個區域,窯爐沿南北山坡陵坡處構筑。兩座小山坡為一條早年可供運載貨船通行的窯址溪間隔。

    泉州市博物館的考古報告顯示,東門窯址上有窯爐遺跡7條,其中北窯4條,南窯3條,分布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其中北窯遺址面積較大,南窯遺址較小。北窯4條窯爐遺跡中,有一條保存相對完好,窯頭、窯尾、隔墻、護窯墻、窯門均有保留,兩側窯壁也均有部分留存,是典型的龍窯形態。其余3條保存相對較差。窯址周圍均有眾多瓷片堆積存在;南窯3條,僅其一發現窯頭、窯尾,窯爐周圍亦有大片堆積層。總體來看,窯長在50米至80米之間,窯寬有2.5米至3.2米不等。另外,北窯勘探區域有疑似作坊遺跡一處,現保存一口大陶缸,并在該區域出土軸頂箍等窯車上使用的構件。

    據悉,東門窯俗稱“碗窯”,遺址遺跡發現于1953年,后經專家考查認定,這里的窯場創燒于唐,盛燒于宋元,廢于元末明初。其遺址遺存豐富,是研究宋元時期泉州陶瓷生產技術、工藝以及外銷瓷的重要實物資料。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窯址附近瓷器殘片隨處可見

    窯場盛燒達數百年之久

    據泉州市博物館陳冬瓏撰文介紹,泉州制瓷手工業始于德化與永春交接的商周遼田尖窯址,該窯址上曾出土原始瓷、窯具、生產工具等標本;隋唐五代,隨著時代和市場需求的發展,制瓷技藝得到延續,各地窯業也隨之增加,各大窯址出土的青釉瓷器,輪制、灰胎、釉厚、無紋飾,窯具有托座和支釘;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國內外對瓷器的需求量日漸增加,泉州地區制瓷自然條件優越,該時期各地窯址數量急速增加,瓷器品種也增多,在原有的青瓷上,又增加了青白瓷、白瓷、醬釉瓷等,窯具有匣缽、支圈、墊環、托座、托盤、托柱等,紋飾也更加多樣化。

    據豐澤區民俗及歷史研究學者魏朝陽介紹,北宋時期,泉州未受戰亂騷擾,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南宋偏安江南之后,經濟文化重心逐步南移,泉州地區的制瓷手工業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宋代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開拓海外貿易,謀求商利以助國用,更推動了陶瓷外銷的快速發展。到了元代,仍襲宋制,繼續開拓海外市場,泉州一躍成為東方第一貿易大港,海外交通貿易盛況空前,貿易商品需求量不斷增大。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繁盛,刺激并推動了泉州乃至其周邊地區貿易商品的生產,其中陶瓷商品尤為顯著。

    在泉州所有古窯址中,東門窯址離海最近,直線距離不到1000米,也是宋元時期離后渚貿易港最近的陶瓷生產窯廠。東門窯址的南、北窯,中間有一條溪流,自西向東直達潯尾(美)港。因離后渚碼頭最近,并有溪流相通,窯場運載貨物十分方便,所產瓷器順流而下,至潯尾港普濟橋渡口,再轉運出海,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

    魏朝陽表示,古時泉州東門窯場周圍松林茂密,山泉不斷,溪流直下后路雙坑口(古窯碼頭),并向東進入大海。后路村的東南部蘊藏著大量的陶瓷礦土。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窯場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及粉碎、淘洗瓷土的水力資源。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產品外銷通道暢通,使泉州東門窯盛燒達數百年。在窯址所在地附近迄今尚有地名“瓷土潭”“瓷土山”“水磨”等的存在。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南宋青釉折沿小瓷碗(資料圖)

    產品彰顯時代藝術之美

    東門窯址在靠近海邊的小村,由于受到山地土壤、氣候、原材料等因素的影響,對于龍窯窯業燒制的產品在成型、裝燒及窯爐建造等方面上都有自己獨特的技藝,是研究宋元時期泉州沿海陶瓷手工業技術內涵與特性的依據。東門窯的陶瓷產品整體來說素雅大氣,紋飾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據介紹,東門窯址生產的陶瓷器型主要有盤、碗、碟、缽、罐、執壺、杯等,大碗、大盤等,器型敞口大方,凝重渾厚,獨具器型的素雅大氣之美。器物裝飾紋樣較為簡單樸素,主要有蓮瓣紋、纏枝花紋、牡丹紋、菊瓣紋、卷草紋、直道紋、篦紋等。據陳冬瓏介紹,在制瓷技藝方面,東門窯制瓷工藝主要有手拉坯和模制兩種,大多器物的手拉坯痕明顯,模制有坯體和裝飾部位的模具。器型裝飾工藝為刻、劃花與印花并行,以刻、劃花為主,同時尚有堆塑、鏤雕等裝飾形式藝術。有器物是使用多種裝飾工藝的,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的青釉刻畫虁龍雙環耳瓶。通過東門窯采集的窯具標本來看,該窯址的裝燒工藝有疊燒法與匣缽裝燒法,除此以外還有墊餅、墊柱、墊圈、支釘等輔助裝燒窯具。

    東門窯址采集的陶瓷標本顯示,這里生產的產品以日用品為主,也有少數陳設器,以青釉、青白釉瓷為主,典型的宋元時期龍窯支釘、支圈燒制,器物圈足或器物內底留有支釘或支圈的痕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門窯當年生產的大致景象和市場需求。在器物的釉色、器型、裝飾紋樣方面,東門窯產品都彰顯了泉州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那種大氣、包容與開放的時代藝術之美。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窯址處立有保護碑

    研究窯址興衰 具有借鑒意義

    眾多文獻資料顯示,宋元時期瓷器作為貨品,常被用來與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交換,換取所需物品。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記載諸多船只從泉州順風而行“浮海越數十國”,船上貿易之貨品有青瓷器、青碗、青白花碗、青白碗等。從歷次考古調查勘探采集的器物標本上看,泉州東門窯址生產的瓷器大多是供外銷用的貿易商品,這在國內水下考古發現宋元時期沉船出水的器物和國外考古出土的器物上,都得到了印證。專家認為,東門窯址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對泉州港對外貿易的繁榮所發揮的作用,歷史脈絡清楚,這對于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文物普查隊員曾到東門窯址進行復查,并登記造冊。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泉州市博物館組織考古專業人員,對該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調查、勘探,出土大量瓷器標本。社區居委會對古窯址十分重視,近年在其周邊進行了保護性的環境整治,窯址沒有發生盜挖盜掘現象。”華大街道城東社區黨支部書記姜玉霞告訴記者,“社區還創建了相關的展館,對東門窯址進行知識普及與宣傳。”

    與記者一同踏勘遺址現場的泉州市人大常委郭培明認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陶瓷是泉州城市文化最具特色的符號之一,講好泉州故事,與之相關的歷史遺址備受社會關注。東門窯(碗窯)是宋元時期泉州外貿瓷的重要加工生產基地,這里出品的暗刻畫花大碗出現于“南海一號”沉船上。今年3月,我市已把該窯址列入省級文保單位申報名錄,建議有關部門著手規劃建設遺址公園,這樣可更好保護歷史文物,又增加一處市民文化休閑的園地。如果把東門窯遺址與潯美青蓮寺(當年附近有著名的無尾橋古渡口)、后渚宋代古船出土處、洛陽橋、紅樹林、百崎接官亭、海絲藝術公園、蟳埔漁村、文興渡、真武廟等串聯起來,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條很有特色的海絲旅游線路。

    泉州在宋元時期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發達,貿易空前繁榮,陶瓷與絲綢、茶葉成為大宗外銷商品。東門窯址的產品在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和地區多有發現,證明在宋元時期,東門窯址產品外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諸國,為福建古代外銷陶瓷的主要生產地之一,是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環節。魏朝陽表示,泉州的東門窯與磁灶窯、同安窯等古窯場,曾為宋元時期泉州海上出口貿易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了解它們的歷史和興衰過程,對于現代海外貿易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窯址上出土了大量瓷器標本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南宋青釉斂口瓷碗(資料圖)

    東門窯:古代泉州離海最近的窯場

    北宋后期青白釉棱紋合(資料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窯爐遺跡 窯場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百隊職工扮靚百家工會驛站慶祝百年工運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陆川县| 宜兰市| 灵川县| 罗江县| 平阳县| 贵阳市| 常宁市| 台南市| 铅山县| 平阳县| 黔西| 大城县| 察隅县| 苗栗县| 文水县| 慈利县| 南京市| 县级市| 开封县| 通州市| 北海市| 固始县| 中阳县| 宜黄县| 成武县| 金秀| 马尔康县| 宣汉县| 北辰区| 聂拉木县| 靖江市| 海安县| 固原市| 昌宁县| 醴陵市| 广河县| 青州市| 巫溪县| 紫云|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