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街騎樓修舊如舊,圖為已經修復的騎樓群一角。
在永春縣五里街鎮,259棟雙層連排騎樓沿著一條500多米長的老街兩側鋪開。這些騎樓建于1917年,由于年久失修、居民外遷,大部分日趨破落,淪為危房,其中有37棟倒塌成為殘垣。去年起,永春縣將古街修復改造提上議程,并迅速轉化為實際行動,揭開歷史老街活態化保護的序幕。
時至今日,已有80棟騎樓完成修復,其余的有望于2020年1月底前完工。施工中還出現了“以修代租”“工料分離”“修復技能競賽”等好點子。部分修葺一新的沿街閩南騎樓還迎來了不少商家的考察,洽談今后投資事宜。
“以修代租” 激發群眾積極性
五里街老街,因街長五華里而得名,曾是永春、德化、大田一帶貨物集散地,是閩南著名的商貿重鎮。老街建筑群為閩南騎樓風格特色,是永春縣目前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老街。“為保護修繕傳承騎樓風格特色老街,去年開始,五里街鎮率先對老街11棟店樓進行修復修繕。在此基礎上,今年5月全面鋪開老街修復修繕工作。”五里街鎮黨委書記林玉品介紹。
由于騎樓屬于私人財產,老街修復之初,資金拼盤與取得群眾支持成為首要之事。經過一番探討,五里街鎮創新了“以修代租”模式,即由村集體與產權人簽訂協議,確定在承租期內以修復款抵用租金。“統一修繕、統一管理、統一引入業態、統一對外承租,然后收益由村集體和產權人各按50%的比例分成。”老街所在的五里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德春介紹,考慮修復成本較高,經過測算約定租賃期限為12年,期滿后店鋪經驗收合格再交給群眾,由群眾決定是否續租或者自行經營。該模式一出,僅一個多月,老街所有的騎樓都簽訂了協議。
舉辦競賽 推動閩南建筑技藝傳承
修復老街,資金并不充裕。為了保證修舊如舊、節省工期和成本,五里街鎮還探索“工料分離”模式。“按照‘工料分離’模式,由村一級采購材料,聘請當地工匠對照照片原樣修繕,堅持‘能用的堅決保留,能修的堅決不換,走樣的堅決返工’,經測算,可節省造價50%—70%、節省一半以上的工期,很好地恢復了老街原來的特色風格”。王德春說。
老街修復還推動閩南傳統建筑技藝傳承。“老街修復多用閩南傳統建筑技藝,我們村有2000多名建筑工人、木匠,會砌清水磚、六角磚和做百葉窗的僅有十多人。”今年60歲的泥水工林國勝說。為此,永春縣組織縣內十多家古建資質企業,對五里街古街70間左右的騎樓開展修復技能競賽。由企業聘請本地的傳統工匠對照保留原有風貌的照片,按照“保留風貌、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老工藝、使用老建材進行修復。屆時將根據評比的結果,對參賽獲獎企業進行獎勵,同時還將評選出名木工、名瓦工。“讓現代工匠看到市場,認真鉆研傳統技藝,這是對閩南傳統建筑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林國勝說。(記者 林銘珊 通訊員 施由森 文/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孕婦臨產恰逢晚高峰! 滴滴司機、惠安交2019-12-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