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低碳減排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發展碳匯林業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被人們稱為“綠色黃金”。3月31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碳匯林業在我市尚為新生事物,但因宣傳力度不夠,市民對碳匯林業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同時,因政策體制不夠完善,科技人才支撐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碳匯林業的發展。
“賣空氣”也能賺錢?
碳匯林業是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經嚴格審核認定后,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業內人士也將碳匯林業俗稱為“賣空氣”。
“賣空氣”也能賺錢?如此頗具顛覆性的新事物,讓很多人,尤其是地處偏遠山區的林農感到不可思議,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接受這一新生事物。
曹志剛是福建林業碳匯業務運營中心的相關負責人,他和森林結緣已久,從2006年開始接觸林業方面的生意,一直十分關注低碳排放、碳交易等。“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對于碳匯林業的前景,曹志剛很有信心。去年7月,曹志剛和朋友組成團隊,開始從事碳匯林業交易。
萬事開頭難。對于新生事物,人們往往持觀望、懷疑,甚至是否決的態度。“剛開始時,有人罵我們是騙子,說空氣怎么可以賣錢?還有人問我,既然‘賣空氣’可以賺錢,那你打算怎么收集空氣?用袋子提走還是用車拉走?”曹志剛坦言,目前,碳匯林業推廣在宣傳方面,主要還是依靠企業,政府有關部門的宣傳力度還十分不夠,從而導致大眾對碳匯林業認識不足,或者說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很多林農要簽合同了,都還會臨時變卦。”曹志剛告訴記者,為了改變林農的觀念和看法,他和業務員花了不少時間去推廣、宣傳碳匯林業。
當前,我市企業及個人對碳交易的認知程度較低,對碳交易產品知之甚少。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因宣傳力度不夠,廣大市民對碳匯林業的認識亟待提高。有的市民表示,從未聽過“碳匯林業”。
政策體制不夠完善
除了宣傳不足、市民不了解,我市發展碳匯林業還存在不少困難,如:碳匯功能發揮有待提高、林農積極性不高、政策體制不夠完善和科技人才支撐落后等等。
據悉,我市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相對脆弱,低產低效林占較大比重,人工林長期缺乏管理,林分結構低下,生態功能難以發揮。碳匯林經營權不明確,林農手中的林權容易因為經營利益而變動,影響碳匯林的長期經營。
市政協委員在《關于大力發展我市碳匯林業的對策建議》的提案中表示,林農經營林業特別是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因國家實施的生態補償標準不高,資金引導措施少,從而影響了發展碳匯林業的積極性。
同時,缺乏確保碳匯提高的政策和措施,沒有統一的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和標準,難以掌握森林的碳匯現狀與發展動態、潛力。
此外,保護區和生態功能區缺乏經費和科技、專業人才的支持,體制不完善等,也影響著我市碳匯林業的發展。
(本專題約4篇,此為之三,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林航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要求創新思考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實施意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